来源:EFL生物3D打印与生物制造
大尺寸神经缺损难以自愈,需要植入神经引导导管来辅助神经再生。然而,目前开发的神经导管大多缺乏营养物质运输、细胞粘附和组织浸润的表面线索,对于大尺寸缺损的修复效果欠佳。来自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Sangamesh G. Kumbar团队与印度山姆哈人文与科学技术研究院的Dhakshinamoorthy Sundaramurthi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多孔螺旋结构的神经导管来解决这一痛点。研究人员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热塑性聚氨酯(TPU)纤维晶格,结合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PHBV)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制备得到的螺旋导管表面积明显更大,有利于细胞的相互作用。通过调整TPU填充密度,优化导管的机械性能和细胞相容性。将该导管植入10 mm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中,表现出与自体移植物相当的修复效果。相关工作以“Innovative spiral nerve conduits: Addressing nutrient transport and cellular activity for critical-sized nerve defects”为题发表在《Bioactive Materials》上。
研究要点
1、聚焦临界大小神经缺损:开发专为长距离神经再生而设计的聚合物螺旋结构神经导管,解决现有神经导管在大尺寸神经缺损修复中营养运输、细胞活性等方面的不足。
2、创新的材料设计:采用熔融沉积成型3D打印技术制备TPU纤维晶格,改善导管的机械性能;具有取向性的PHBV纳米纤维促进营养物质运输和轴突定向生长。
3、性能优化:调整TPU填充密度(25%、35%、50%),改善导管的极限拉伸强度、杨氏模量、断裂载荷、缝合保持强度。
4、应用潜力:与市售神经导管相比,TPU/aPHBV导管具有优势,例如螺旋结构为细胞相互作用提供更大面积,纳米拓扑结构引导轴突定向延伸等。
文章来源:https://doi.org/10.1016/j.bioactmat.2024.10.028
|
上一篇:[讨论]3D打印手套箱中为什么要控制水氧含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