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机的发展瓶颈,李敬龙
(1)价格因素
大多数桌面级3D打印机的售价在1万元人民币左右,近来,一些国内的桌面级3D打印机的售价可以低到3000多元。对于桌面级3D打印机来说,由于仅能打印塑料产品,因此,其使用范围非常有限,而且对于家庭用户来说,3D打印机的使用成本仍然很高,因为在打印一个物品之前,人们必须会懂得3D建模,然后将数据转换成3D打印机能够读取的格式,最后再进行打印。
对于工业级的3D打印机,其售价还是偏高,并且打印出来的零件,其精度、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等方面与真实功能零件还是具有一定的差距。
(2)原材料
3D打印不是一项高深艰难的技术,它与普通打印的区别就在于打印材料。
以色列的Object是掌握最多打印材料的公司,它已经可以使用10多种基本材料,并在此基础上混搭出100多种材料。但是,这些材料的种类与人们生活的大千世界里的材料相比,还相差甚远。不仅如此,这些材料的价格,便宜的一公斤几百元,最贵的要四万元左右。
另外,对于金属3D打印和生物医疗类3D打印,目前能用的原材料的种类就更少了,并且这几种原材料的价格也是比较贵的。
(3)社会风险成本
如同核反应既能发电,又能破坏一样。3D打印技术在初期就让人们看到了一系列隐忧,而未来的发展也会令不少人担心。如果什么都能彻底复制,想到什么就能制造出什么,听上去很美的同时,也着实让人恐惧。
(4)3D打印存在的悖论
3D打印是采用一层层来制作物品,如果想把物品制作得更精细,则需要每层厚度减小;如果想提高打印速度,则需要增加层厚;而这些势必都会影响产品的精度与质量。若生产同样精度的产品,3D打印同传统的大规模工业生产相比,没有成本上的优势,尤其是考虑到时间成本和规模成本之后。
(5)整个行业没有标准,难以形成产业链
现在,3D打印机生产厂商是百花齐放,如战国时代。3D打印机缺乏标准,同一个3D模型给不同的打印机打印,所得到的结果是大不相同的。
此外,打印原材料也缺乏标准。目前,3D打印机厂商都想让消费者买自己提供的打印原料,这样他们能获取稳定的收入。这样做虽然可以理解,毕竟普通打印机也走这一模式,但3D打印机生产厂商所用的原料一致性太差,从形式到内容千差万别,这让材料生产厂商很难进入,研发成本和供货风险都很大,难以形成产业链。表面上,是3D打印机捆绑了3D打印材料,而事实上,却是材料捆绑了打印机,非常不利于降低成本和抵抗风险。
(6)意料之外的工序
它是指3D打印前所需的前处理工序和打印完成之后的后处理工序。
很多人可能以为,3D打印就是在计算机上设计一个模型,不管这个模型有多复杂的表面和结构,只要按一下按钮,3D打印机就能打印出一个实物成品,其实这个印象是不正确的。真正设计一个三维CAD模型,特别是一个复杂的模型,需要大量的工程、结构方面的知识,需要精细的技巧,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譬如塑料的熔融沉积成型打印,如果在一个复杂部件内部没有设计合理的支撑结构,则打印出的零件很可能是会变形的。因此,前处理工序应包括:三维CAD模型的准备、打印成型方向的选择、成型工艺参数的确定等。
另外,3D打印完成之后的后处理工序通常也是避免不了的。媒体将3D打印描述成打印完毕后零件就能直接使用的神器,可事实上,打印完成后还需要一些后处理工艺,如:去除支撑、烧结、组装、切割、表面打磨、抛光、喷涂等,这些后处理工艺通常需要大量的手工工作和处理时间。
|
上一篇:特拉华大学研究人员用XJET 陶瓷3D打印机开发5G天线下一篇:3D打印进中小学课堂的问题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