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北日报
创业带动就业,创新助力强省。围绕目标,省总工会连续两年举办“工友杯”职工创业创新大赛,吸引2万余职工参与,6500多个项目角逐,撬动投融资过亿元,在广大职工群众中掀起了创业创新热潮,打造了工会服务职工工作新品牌。本报今起聚焦“工友杯”大赛中涌现出的优秀职工创业创新项目,挖掘职工双创热潮背后的故事。
△图片来源:工友杯
材料种类少,性能不稳定,严重制约3D打印技术发展和应用。武钢有限技术中心研发团队以硅钢边角余料、废铸坯等冶金固废为原料,通过真空雾化制备出一系列用于3D打印的铁硅粉,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钢铁企业冶金固废再利用开创新路。
12月10日,省总工会第二届“工友杯”职工创业创新大赛颁奖现场,该项目斩获“十佳创新奖”。
“以前武钢的废板坯、铸坯卖的是白菜价,而它变成3D打印用金属粉后,它的价值可提高10倍,实现点‘废’成金。”项目负责人之一陈俊孚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用铁硅粉作原材料,可解决3D打印行业中异形材料不易生产、制造、加工等问题,通过粉末一次成型,可降低成本,并提高工艺适用性和广泛性。
硅钢是武钢独有的钢种,以硅含量高著名。多年来,废弃的硅钢通常会作为下一炉生产原料再炼制,实现场内循环。
“在转炉环境中,硅元素直接通过氧化变成钢渣,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陈俊孚介绍,每年武钢会产生大量硅钢废渣,如何将废钢中宝贵的硅元素保留下来,是他们团队致力研究的课题。
挖掘硅的经济价值,研发符合武钢特色的产品。抱着这样的初衷,2016年,这一创新项目启动。
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陈俊孚注意到,用于3D打印的软磁材料铁硅粉,完全可以从硅钢废钢中提炼出来。经过一系列科学调研和实验,陈俊孚团队采用真空雾化工艺,在非氧化条件下,将硅钢废钢运用技术处理成铁硅粉。
“同样的材料,国际价格比我们贵30%。”陈俊孚说,该技术一面世,就打破了国外进口产品的垄断,实现了铁硅粉的国产化。目前,该技术获得多项国家专利,产品已广泛应用于3D打印。团队还与华科三维、中科院宁波材料研究所、深圳晶特制造等企业合作,实现产学研结合。
“工友杯”大赛评委们一致认为,该项目不但为钢铁企业的冶金固废再利用开创一条新的路径,同时也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提供了新思路,更响应了钢铁行业低能耗、高环保、绿色化的号召。
除了该创新项目,武钢集团大数据公司的“武钢大数据产业园”项目,也斩获本届工友杯“十佳创业奖”。满满收获背后,得益于武钢集团工会搭建“梦创工社”平台,服务职工创业,促进企业转型,引领职工开展价值创造和创新行动。
“公司投入1000万元设立补贴性扶持资金,每年用其收益与工会经费一起,近100万元用于为创业项目和员工提供创业补贴、专项奖励,开展创业服务活动等。”武钢工会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武钢先后经历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宝武联合重组、整合融合聚焦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为进一步推进员工自主创业,去年9月,在省总工会指导下成立“武钢梦创工社”,为企业内部创业项目提供孵化平台。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孵化员工创业项目44个,服务员工2000余人次。
|
上一篇:印度:Polyjet与FDM 3D打印比较下一篇:《福布斯》:3D打印——展望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