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增材在线
轻质难熔高熵合金(LRHEA)比其他难熔高熵合金具有更低的密度和更好的延展性,这赋予它们在不同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激光定向能量沉积增材制造(LDED)技术因其卓越的属性(例如快的冷却速率和设计灵活性)而成为制备此类难熔金属的理想工艺。2023年10月11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王华明院士、朱言言副研究员团队在《Additive Manufacturing》(中科院1区,Top,影响因子11)期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High specific yield strength and superior ductility of a lightweight refractory high-entropy alloy prepared by laser additive manufacturing”,通过LDED制备了新型LRHEA Al0.3NbTi3VZr1.5,并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以探索其微观结构演变和塑性变形机制。朱言言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结果表明
在沉积样品中检测到具有体心立方(BCC)的基体、晶界附近的Laves相以及基体中粗化ω颗粒的分级微观结构。在固溶处理(SST)样品中,Laves相消失,ω颗粒尺寸减小,与基体形成纳米级两相混合物。沉积态样品表现出明显的脆性断裂,断裂强度为902MPa,断裂应变为1%。而SST样品表现出约25±2%的相当大的断裂应变,屈服强度为1032±12MPa,比屈服强度为180MPa·g−1·cm3。高强度主要归功于固溶强化,而优异的延展性则通过激活独特的变形机制(包括多级微带的形成和扭结)来实现。微带间距的细化导致更多的塑性变形,而横向滑移进一步细化了三个维度上的微带间距。微带引起的扭结有效地缓解了局部应力集中并减缓了断裂。这项工作为利用增材制造技术设计和制备LRHEA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为全面、深入地理解其塑性变形机制做出了显着贡献。
工作亮点
(1)LDED制备的额Al0.3NbTi3VZr1.5合金具有出色的强度-延展性匹配。
(2)高强度主要归功于固溶强化效应。
(3)纳米级ω粒子诱导包含位错的共面滑移微带。
(4)横向滑移和扭结行为可实现稳定的塑性变形。
论文图片
图1. 微观组织结构:(a) 沉积态样品XOZ 截面的微观结构。(b) 一次凝固熔融区的 OM图像。(c) (b)中局部放大区域的 SEM 图像。(d) 熔合线附近重熔晶粒的 OM图像。(e) (d) 中局部放大区域的 SEM 图像。(f) 沿 Z 方向的 EBSD 结果。(g) 沉积样品标记区域的照片和 EDS面扫结果。
图2. 沉积样品的 TEM 表征。(a) 沉积样品的 BCC 基质和 AlZrV 相的明场图像。(b) 沉积样品的 ω 和 AlZrV 相的明场图像。(c) 沉积样品的 BCC 矩阵中 ω 相的分布和尺寸统计。(d) AlZrV 相和 BCC 基体的衍射图案,对应于 (a) 中的红色圆圈。(e) BCC 基质和 AlZrV 相的元素比较。(f) 对应于(b)中白色圆圈的BCC矩阵和ω相的衍射图案。 图3. 沉积态样品和 SST 样品的机械性能。(a) 室温拉伸工程应力-应变曲线。插图:(a)中黑色矩形框的局部放大。(b)SST样品的真应变-应力曲线和应变-应变硬化率曲线。(c) SST 样品与先前报道的 RHEA 的室温拉伸应力-应变和 (d) 拉伸比屈服强度-应变之间的比较。
关键结论
该研究中的低密度LDED增材制造Al0.3NbTi3VZr1.5合金表现出优异的强度-延展性匹配。对微观结构演变和变形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 沉积态样品沿沉积方向呈现出柱状晶和等轴晶的规则交替晶粒形貌,这与局部熔池内的成核和生长机制以及沉积过程中的热循环有关。沉积态样品的微观结构由BCC基体、Laves-AlZrV相和粗化的ω相组成,而SST样品的微观结构由BCC基体和纳米分散的ω相组成。
2. SST表现出优异的延展性(~25%断裂应变),屈服强度超过1 GPa,比强度为180 MPa·g−1·cm3,而沉积态样品表现出明显的脆性断裂,这主要归因于富集GB附近的Laves阶段。
3. 合金的高强度主要归功于固溶强化效应。在变形的初始阶段(第一阶段),纳米级ω粒子诱导了包含位错的共面滑移微带。微带间距和横向滑移的细化使得第一阶段能够持续稳定的塑性变形。在变形后期(第二阶段),微带引起的扭结行为有效地缓解了局部应力集中,并有效地阻止了断裂扩展。上述机制为对抗现有RHEA的室温脆性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通讯作者
朱言言,1989年9月出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于2016年在北航材料与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16年11月-2019年9月北航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2019年9月入职北航前沿院工作至今。获得了2016年首届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019年北航卓越百人计划和2021年北航青年拔尖计划。研究领域为金属增材制造技术,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增材制造高性能金属材料组织性能调控与力学行为研究,(2)融合传统制造与增材制造的复合制造技术与性能调控研究,(3)激光增材制造专用新型高性能金属材料研发,(4)高强高韧钛合金研究。作为负责人主持了2016年国家博新计划项目、第62批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一等)、2018年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和2020年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科技计划等10多个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发表SCI论文15篇、申请专利4项。受邀担任Mater Des, JAC等多个期刊的审稿人,研究成果获得nature、science、PMS等材料顶刊引用。
论文引用
Zhang Y, Wang H, Zhu Y, et al. High specific yield strength and superior ductility of a lightweight refractory high-entropy alloy prepared by laser additive manufacturing[J]. Additive Manufacturing, 2023: 103813.
https://doi.org/10.1016/j.addma.2023.103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