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市场的增材制造演进方程式

3D打印动态
2023
12/06
16:44
分享
评论
来源: 荣格增材制造

亚洲的增材制造领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悖论。尽管亚洲拥有一些世界最大的制造中心,但在采用增材制造技术方面却落后于欧美同行。这种差异并不是因为缺乏创新或技术能力,相反,源于市场动态和工业理念的根本差异。

640.jpg
采用的鸿沟:效率高于创新
亚洲与欧美在对待增材制造使用方面的差距,可归因于早期用户数量的差距和不同的行业价值观。与欧美不同,亚洲的早期用户数量明显较少且更加保守,而在欧美,有相当一部分行业急于尝试和实施新的解决方案,以实现根本性的变革。

在欧洲和北美地区,早期用户在展示增材制造的颠覆性潜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通用电气航空(GE Aviation)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等公司利用增材制造生产复杂的航空航天部件,展示了该技术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制造水平的能力。这些成功经验有助于建立行业对增材制造的信心,促进该技术的进一步应用。
然而,亚洲各行各业在采用增材制造时都采取了精心策划的策略,只有在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明显、切实的优势时才会采纳增材制造技术。在依赖大批量生产和精益生产流程的行业中,可以看到这些经过深思熟虑的举措。在采用新技术之前,行业需要坚实的概念验证和明确的投资回报途径。这些行业以渐进式改进而非革命性飞跃来衡量进展。

这里有一种规避风险的因素在起作用,这并不是因为缺乏勇气,而是因为对价值和回报进行了评估。这种倾向并不是说亚洲无视创新,该地区在半导体制造和数字技术方面的快速发展就是前瞻性思维态度的证明。然而在增材制造方面,如果没有证据证明新方法优于传统方法,亚洲的用户就不愿意做出彻底改变。
缩小与生产技术的差距

要想充分发挥亚洲增材制造市场的巨大潜力,3D打印技术必须从主要被视为研发领域的创新工具发展成为成熟的生产技术。这一转变对于该地区更广泛地采用3D打印技术至关重要,因为该地区的制造业受到高生产率和可重复性要求的驱动。
在亚洲,大规模生产和效率是制造业成功的基准,当增材制造符合其生产目标并在成本、速度和质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时,它将获得更广泛的认可。


640-1.jpg

全球增材制造参与者的作用:引入新模式
全球3D打印解决方案提供商也有责任针对亚洲市场调整自己的方法。采取强调整合和改进当前制造流程的战略可能比试图再现激进的推动力更有益处。EOS和Stratasys等公司不仅销售设备还提供咨询服务,将增材制造集成到用户现有的传统工作流程中,从而取得了进展。

这种方法摒弃了增材制造经常被贴上的“颠覆性”标签,将其重新定位为一种可增强传统制造的补充技术。这就需要通过当地的成功案例来建立信心,用符合亚洲制造业用户心理的语言展示增材制造的价值。

亚洲增材制造之旅:进化成长之路
增材制造在亚洲的潜力巨大,但只有当这项技术与亚洲制造商的运营理念相一致时,才有可能加速应用。这是一场经过深思熟虑的舞蹈,而不是犹豫不决的洗牌。这不是“是否”的问题,而是“何时”和“如何”的问题。

亚洲的中国、日本、韩国和其他国家不仅仅是制造中心,而且还拥有成熟的市场,它们对增材制造等新技术既尊重又怀疑。他们会问:“这项技术将如何放大我们的优势,减轻劣势?考虑到这些国家对现有制造业基础设施的巨额投资,这个问题确实需要认真对待。”

要想让增材制造技术在亚洲真正站稳脚跟,它就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奇迹,还必须成为一种商业解决方案。因此,增材制造在亚洲的发展取决于技术准备和业务整合的交叉点。欧美市场采用增材制造的模式具有开拓精神和敢于冒险的心态,以实现颠覆性的突破,但这种模式不太可能在亚洲复制。相反,亚洲更有可能呈现出一个不同的情景,业界在采用增材制造的周期会比较长,进度比较慢,但在整合方面会更深思熟虑,更深入。

结论
亚洲制造商并不是在等待人们相信增材制造的好处,而是在等待增材制造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长期价值。未来几年至关重要,因为增材制造的倡导者不仅要证明这项技术的能力,还要证明它能在工厂车间实现持续交付的能力。

亚洲在增材制造方面的发展将是独一无二的,并可能重新定义该技术在全球的应用。亚洲的制造商不仅可能成为增材制造的用户,还可能成为增材制造的创新者和改进者,以优化增材制造满足其市场的特殊和苛刻需求。这将不是一场无声的革命,而是一场响彻亚洲广阔工业版图的轰轰烈烈的进化。


上一篇:AMR预测,到2032年3D打印行业规模将狂飙至1190亿美元,较2018年188亿美元增长迅猛
下一篇:增材制造领域实现关键突破,提升3D打印效率与质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动3D打印

关注南极熊

通知

联系QQ/微信9:00-16:00

392908259

南极熊3D打印网

致力于推动3D打印产业发展

Copyright © 2024 南极熊 By 3D打印 ( 京ICP备1404241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351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