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1日,南极熊获悉,中国工程院近日公布了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共660人获得2025年院士增选提名。南极熊在名单中看到了多位从事3D打印及相关领域的教授,比如广东工业大学陈新教授、南京理工大学的王克鸿教授、北京化工大学杨卫民教授、北京科技大学曲选辉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史玉升教授、浙大城市学院汤慧萍(女)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梅雪松教授等。
史玉升教授
工作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相关信息:在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的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提名人 / 提名渠道为中国科协;
史玉升(团队带头人),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学者领军岗特聘教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学者领军岗特聘教授,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增材制造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材料学会增材制造材料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增材制造工艺技术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负责人等职务。主要从事高性能聚合物、金属、陶瓷等增材制造专用材料的制备与成形技术。成果获发明专利399件,主撰著作/教材9部,发表论文704篇,2022年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和中国各学科高贡献者名单。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1、排3)、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各1项(均排1)、省部级一等奖9项(5项排1);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中国发明创业奖特等奖、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武汉市科技重大贡献个人奖等称号。
王克鸿教授
工作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相关信息:位于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的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提名人是付梦印;
王克鸿,焊接分会常务委员,南京理工大学二级教授,南京智能制造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兵器工业首席科学家、江苏省“333工程”首席科学家。作为学科带头人,三十年来躬耕不辍,从零起步构建完整的专业发展体系,创新性实施本硕博贯通式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累计为国防科技工业输送数百名高层次人才,广泛分布于兵器、航空航天、船舶等关键领域,多数成长为行业领军人才与技术骨干。围绕大型高承载结构整体制造亟需,聚焦焊接机理与新方法、过程智能控制、高性能整体增材等三大方向,攻克异种金属焊接、机器人与智能控制、多维异质异构增材等技术瓶颈,作为负责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江苏、国防、军队等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00余件,60余项技术成果应用于重点型号、重大工程等研制和批产,推动了兵器行业等焊接/增材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杨卫民教授
工作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相关信息:是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的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提名人 / 提名渠道为中国科协;
杨卫民现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装备”与“高效低碳绿色智造科学技术”研究,兼任“全国高等学校机械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多个学术专家委员会委员、《Clean 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国塑料》等多个学术期刊编委。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三十多年来,他带领团队承担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大型重点项目60余项,创新成果获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300余件,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16部,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15项,被授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汤慧萍教授
工作单位:浙大城市学院
相关信息:在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的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提名人是赵中伟;
汤慧萍,女,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要人才计划入选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科技部创新人才,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劳动模范。现任浙大城市学院先进材料增材制造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杭州云栖交叉技术研究院院长。牵头建设杭州市云栖增材制造概念验证中心、杭州市增材制造与智能技术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先后主持和参加“十五”863项目3项,国家973项目1项,军工配套项目12项(其中金属多孔材料项目7项),国家计委工业示范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 90 余件,出版专著 6 部,发表论文 200余篇,总被引近3000次;制订、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 15 项 [7]。参加编写了我国有色金属“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在烧结金属多孔材料研究方面经验丰富,研究的异型、非标洁净煤技术用金属多孔通气锥、通气管、过滤管等在全球招标中成功夺标,研究的流体过程沉积技术制备的不对称金属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现担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粉末冶金专业委员会委员,钢协粉末冶金协会理事,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粉末冶金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常务理事,《粉末冶金工业》、《粉末冶金技术》及《过滤与分离》杂志编委。
曲选辉教授
工作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相关信息:属于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的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提名人 / 提名渠道为中国科协;
曲选辉,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材料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杰出人才计划入选者,国际先进材料协会会士(IAAM Fellow)。曾任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新材料技术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金属材料和粉末冶金专业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发表SCI论文760余篇,出版著作6部,授权发明专利23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四),省部级政府和全国行业协会科技成果一等奖16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际先进材料协会最高荣誉奖章(IAAM Medal)、世界粉末冶金大会(World PM2018)“中国粉末冶金贡献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领衔团队入选第二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陈新教授
工作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相关信息:位于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的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提名人是谭建荣;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省部共建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科协兼职副主席、广东制造强省专家咨询委副主任、广东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组长、广东省“数控一代”专家组组长、《机械工学程报》、《中国机械工程》编委等。
主要从事高速高精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智能制造技术等方面教学科研工作,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19)、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4)、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2018、2014)、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2016、2017)、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2022)、广东省专利金奖3项(2017、2018、2022)、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2018、2016、2013、2008、2004);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SCI收录8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0余件(美日专利15件), 转让许可三千余万。曾获“丁颖科技奖”、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模范教师”、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何梁何利奖等荣誉,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广东省“南粤百杰”。
梅雪松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相关信息:是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的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提名人是王华明;
国家级领军人才,“机械系统诊断与控制”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陕西省战略顶尖团队负责人,多次获得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等部门表彰,当选2023年陕西“最美教师”。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陕西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培养了7名国家级杰出人才,服务了高端制造领域50余家龙头企业。
先后担任“十二五”国家863专家和“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家,主持规划并实施了国家有关“智能工厂”方向的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工作,负责了运-20、C919、航发、运载火箭等“智能工厂”重大科技项目论证和实施工作。作为陕西省智能制造重大专项技术总师,牵头制定了陕西省智能制造战略规划及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案,创建了陕西省智能机器人重点实验室、西安机器人研究院等省级科研基地,构建了机器人成果转化和测试平台,为陕西省高端制造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