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刘忠军教授展示打印出的骨骼。 孙玉良摄
只需在电脑上完成设计,再轻启按键,3D打印机就能打印出你想要的食物、玩具、古董、生物组织甚至是人的骨骼、器官……这种听上去只有好莱坞大片才可能出现的场景,如今已经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目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正在研究运用3D打印技术治病救人,已有近40位患者用上了3D打印出的“骨骼”。
3D打印骨骼获批进入临床观察
“从2009年开始,北医三院骨科就开始开展3D打印骨骼技术的动物实验研究。”据这一研究的牵头人、北医三院骨科主任刘忠军介绍,实验结果非常乐观,骨长入情况非常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看到骨细胞已经长进到打印骨骼的孔隙里面。目前,该项技术已经通过动物实验,并于今年被正式批准进入临床观察阶段。
刘忠军说,经过四年的努力,他带领的团队已经在脊柱及关节外科领域研发出几十个3D打印脊柱外科植入物,其中颈椎椎间融合器、颈椎人工椎体及人工髋关节三个产品,已经进入临床观察阶段。
据了解,参加人体试验者主要是颈椎病患者和髋关节病患者,现在已经有近40位患者在签署知情同意后,植入了3D打印出来的骨骼。他们分别在北医三院接受了脊椎人工椎体植入、颈椎的椎间融合器植入和人工髋臼植入手术,并定期接受追踪检查。
几小时就能打印出一节“脊椎”
那么,骨骼是怎样被打印出来的呢?需要多长时间?针对种种公众关心的问题,刘忠军解释说,因为医院是采取与厂家合作研究的模式,所以目前北医三院内并没有3D打印机,这台机器在合作的公司里。骨骼打印流程主要包括:先将设计图形输入到计算机里面,然后将金属粉末注入机器、高温熔化、成型、凝固、冷却。例如医院如需要打印一节脊椎,就把设计图样传送给厂家,几个小时后可以拿到产品。
很多人还对3D打印机的样子很好奇。刘忠军坦言,其实,3D打印机的外形没什么特别,有点像一个冰箱;打印出的骨骼类似灰色曲奇饼干,上面布满孔隙,看上去也不太起眼。但就是这些不显山不露水的小东西,代表着骨科手术治疗即将跨入一个新时代。
与传统技术相比具有两大优势
据悉,与传统技术相比,3D打印的骨骼具有两大优势。
一是想做什么形状的骨骼都可以。刘忠军指出,人体骨骼中形状最怪异的要数寰枢椎,即颈椎第一节和第二节,根本没有正常的几何形状。寰枢椎位于颅颈交界区,是连接生命中枢的要塞,被视为“手术的禁区”,是脊柱骨科手术中风险最高的部位。如果医生要将患者这里的骨肿瘤切除,为了支撑和固定,就需用一个内植物来填充。传统的处理方法是在切除骨骼的部位放入一个钛网,然后从患者身体其他部位取出部分骨头填充进去,再用钢板和钢钉固定住,然后让它慢慢生长。但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这种填充方法植入骨骼与周边骨骼融合的时间很长,而且在生长的过程里面容易出现金属塌陷等问题。有了3D打印技术,医生就可以直接生产出同一形状、体积的内植物,填充到缺损部位里面,上下用螺钉固定,非常牢固。
二是打印出的植入物带有可供骨头长入的孔隙,它们像海绵一样可以将周边的骨头吸引进来,使真骨与假骨之间结成牢固的一体,有助于缩短患者的恢复期。
呼吁尽快设立快速审批通道
这样好的技术,是不是很快就能得到推广?患者很快就能用上?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作为人体内植入物,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其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一般要经过很多审批手续和大量医生的研究,找出科学依据,证实它们在人体内是无害的、可靠的,并且要比现有的治疗手段更好。”刘忠军表示,只有拿到这些证据,才有可能进入临床观察,只有临床观察证实我们原设计结果是确切的,才有可能成为正规的产品,为患者使用。但这个过程非常漫长,审批流程非常复杂。
为此,刘忠军呼吁,对于创新性产品,应设立快速审批通道,缩短审批周期,这样才能让它早一点进入市场,早一点让患者受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仰东萍 姚永玲)
|
上一篇:三年内3D打印技术成就百亿市场 珠海争饮头啖汤下一篇:时尚革命:3D打印撬动高定时装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