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們機械制造業的過剩產能,幾年之后就能再造出一個機械制造業來,但當前企業重制造、輕研發,自主創新能力薄弱。”近日在上海科技開發交流中心舉行的高端裝備技術研討會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薛一平提出自己的看法。快速制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盧秉恆院士等專家認為:3D打印正成為制造業新寵,理論上什麼都能“打”,但現階段不宜盲目上馬3D打印制造,而應用在自主研發這個“刀刃”上,快速提升“中國創造”能力。
在縮短研發周期和成本方面,3D打印相對傳統模具制造具有天然優勢。盧秉恆告訴記者一個案例:一家車燈企業接了標書,找上他們“打印”車燈,48小時內就打出了初樣。當其他兩家競標企業設計出車燈模具,已是兩個月之后——顯然,第一家企業“先到先得”。據介紹,世界三大汽車制造商均已靠3D打印來設計樣車,幾乎所有的車身外形都可由此快速成型,車輛材質從塑料到樹脂,再到塑料、樹脂之外噴涂一層金屬,形成過渡模具。借此工藝可以打造十幾輛3D樣車,用於造型、風洞、碰撞、道路等多重驗証,“研發周期隻有原來的1/3到1/5”。在盧秉恆主持的快速制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通過3D打印為企業進行產品研發,已覆蓋從手機到電視的各種電子產品,所見即所得,且可感可觸,“這種研發速度甚至可以達到原先10倍”。
目前,我國汽車、發電設備、拖拉機、工程機械等產量均已居世界第一。但在智能制造專家看來,制造業大批引進3D打印設備,用於擴大產能,既不現實也無必要,3D打印適合打印特殊復雜的小批單件,這一特點正符合企業個性化研發要求。例如汽車和航空領域,在汽車和航空發動機設計制造時,需要設計一個金屬球狀的關鍵構件,採用傳統鑄造、切削加工,靠的是類似雕塑的“減法”﹔但因為是個十分精密的空心球,3D打印就更為適合,工程師隻需確定球內一圈一圈的內徑,就能將金屬材質一點點堆疊上去,靠類似陶器制作的“加法”。
據了解,美國專用3D打印機每小時可打印15—40磅金屬鈦,用於先進戰斗機的鈦合金零部件,成功率非常高。數據顯示,在3D打印設備的產量上,美國現佔全世界71%,歐洲佔12%,以色列佔10%,中國隻佔4%。盧秉恆認為,這種設備的擁有量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國家創新能力。
(來源:解放日報)
|
上一篇:新潮3D打印“搭上”传统汽配产业下一篇:生物3D打印机能打活器官----浙江公共新农村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