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贝壳投研
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国内增材制造行业最早的参与者之一,公司创始人之一的黄卫东教授从1995年就开始进行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研究。公司秉持“让制造更简单,世界更美好”的愿景,一直致力于3D打印技术的发展,并于2019年7月在上交所科创板成功上市。经过多年技术研发及行业应用的积累,目前公司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具产业化规模的金属增材制造企业。
据德邦证券研报分析,相对于传统制造方法,3D打印在生产复杂精细结构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结合结构拓扑优化技术,能够显著减轻零件重量。除此之外还具有节省原材料、缩短新品生产周期、有利于实现无人化生产等优势。
一、国内3D打印龙头,营收业绩持续稳定增长
公司在国内3D打印行业的领先地位来自对研发的重视。截至2020年底,公司拥有员工700余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26.88%,研发费用率高达16.55%,拥有增材制造装备150余台,相关分析检测装备50余台,是国内最大的金属增材制造产业化基地。公司拥有独立的研发机构和技术团队,研发实力雄厚,目前已累计申请专利327项,拥有授权专利153项,其中发明专利51项,实用新型专利88项,外观设计专利14项。
目前公司已经对3D打印上游原材料、中游设备、下游制造形成完整覆盖。成立至今的十年间,公司逐渐发展成为以3D打印设备及配件(自研)、3D打印定制化产品、3D打印原材料、3D打印技术服务、代理销售设备及配件为五大核心产品的多元化产业集团,业务范围涵盖金属3D打印服务、设备、原材料、工艺设计开发、软件定制化产品等,下游客户广泛分布于航空航天、机械、轨道交通、电子、汽车、医疗齿科及模具等行业。
3D打印技术服务(营收占比0.58%):公司在为客户提供多种尺寸、多种成形工艺的金属增材制造的同时,还提供全方位、专业性强的金属3D打印技术服务,具体包括工艺咨询服务、设计优化服务、逆向工程服务、软件定制服务等。
3D定制化产品与3D打印设备是公司最主要的两大业务。2020年公司3D打印定制化产品业务实现营收2.12亿元,同比增长21.8%,占总营收的51.5%。3D打印设备及配件业务实现营收1.5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90.7%,占比36.7%,主要系公司深耕航空航天领域并不断开拓新市场与新领域所致。
近年来,公司发展迅速,营收和利润保持高速增长。从2016年到2020年的4年间,公司营业收入从1.66亿元增长到4.12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25.5%;归母净利润从0.31亿元增长到0.87亿元,年均复合增速29.4%,充分体现出公司良好的成长性与盈利能力。2020年,公司业务虽受疫情影响但全年业绩仍然逆势增长,共实现营业收入4.12亿元,同比增长28.1%;实现归母净利0.87亿元,同比增长16.7%。公司2021Q1归母净利同比大幅下滑主要系计提限制性股票的股份支付费用4190万元,扣除此部分影响后公司Q1归母净利同比仍为正增长,此外公司业绩主要集中于Q4释放,长期来看公司利润增长的趋势并不改变。
公司盈利能力稳步增长,研发投入逐年上升。随着公司技术的不断成熟,生产成本不断降低,高毛利的自主设备销售占比不断上升,公司毛利率逐年稳步提升,在2020年达到52.7%,净利率在20%的水平小幅波动。近年来公司研发、管理费用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主要系公司对研发与核心管理、研发人员激励的投入不断加大,2020年研发费用率达到16.6%,充分体现了公司对核心技术的重视。公司销售、财务费用率保持稳定,分别为6%、1%左右。
二、3D打印赛道长远,全产业链布局助力持续增长
与美国相比,我国在运输机、直升机等类型的数量上还有较大差距。根据《WorldAirForce2021》数据,2020年,美国共有现役战斗机数量2717架,俄罗斯1531架,中国1571架,分别占全球战斗机总量的19%,10%和11%。而在运输机、通用直升机等领域,由于我国受到航空发动机性能的制约,部分型号依赖进口,飞机产能长期受限,与美、俄的差距则更大。
近年来公司来自非航空航天领域的营收规模保持快速增长。2016-2020年的4年间,公司来自非航空航天领域的营收从0.63亿元快速增长到1.95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32.6%。特别是2020年,得益于对其他行业市场的大力开拓与应用挖掘,公司来自工业机械领域的营收达到1.15亿元,同比有81%的大幅增长,工业机械领域也成为公司第二大营收来源,占比达到27.9%,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公司营收过于依赖航空航天领域的风险。
凭借3D打印设备自研优势,公司产能扩张节奏自主可控。根据公司披露,2018、2019、2020年公司3D打印设备数量分别达到80余台、100余台、150余台,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金属3D打印制造基地,并且近年来公司产能接近满产状态。公司3D打印设备年产能超过150台,足以满足后续扩产需求。
根据募投计划,公司将投资6亿元用于3D打印智能工厂项目,其中2.35亿元用于生产线建设,建设周期三年。粗略计算,随着2021H2厂房建设基本完成,设备采购逐渐到位,2021年下半年公司新增产能有望开始逐渐释放,预计远期产能有望实现翻倍增长,公司也将更加从容的应对未来2-3年航空航天市场需求的爆发,进一步扩大自己的优势。(德邦证券)
总结:
依托原材料及打印设备自主研发的优势,公司能够灵活掌握产能扩张节奏,更快响应下游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的市场需求。
|
上一篇:获1100万元资助,韩国plcoskin将开发3D打印可生物降解PCL乳房植入物下一篇:阿迪达斯的新型3D打印太阳镜重量仅20克 售价415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