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软熊 于 2017-4-10 14:31 编辑
3D打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作用愈发得到重视。2016年6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47号)》,明确包括3D打印技术在内的7种医疗器械研发技术将获得国家重点扶持。
当前3D打印在医学中的主要应用
1.手术规划模型:直观形象,协助外科医生制定手术方案。影像资料(CT、MR)可以三维数据采集,但呈现的方式却是二维的方式,对于脑海中没有建立三维立体思维的外科医生来说,通过看影像资料规划手术方案比较吃力。顺便提一句,现在热门的VR、AR技术也可以起到这个作用,但前期处理的方式跟3D打印是一样的,只是呈现方式不一样而已。
2.手术导板:相比依靠医生临床经验来进行手术,使用手术导板可以提高手术准确性,降低手术风险。
3.康复器械:假肢、助听器等。
4.植入物:不受复杂结构限制,实现量身定制。目前应用最多的就是骨科领域,如髋臼杯、椎间融合器、人工椎体等。
5.制药领域:药片、缓释药等。
6.生物打印:生物打印器官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目前比较多的是3D打印软骨、皮肤、血管和肾脏的报道。
7.医疗器械制造。
8.口腔科:矫正器、牙冠等。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1—4项与放射科医生最为密切,因为3D打印模型的建立源于影像资料。扫描方案的设定、影像资料的分析离不开放射科医生的参与。
放射科医生在3D打印中的作用
医学3D打印离不开放射科医生的参与,但目前国内现状非常不利于放射科医生进驻这个领域。客观因素就不去深究了,除了吐槽抱怨然并卵。但自身原因不容忽视。越来越多的放射科医生俨然进入自嗨模式,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自嗨模式明显跟影像医学的特性是背道而驰的。丧失专业个性,沦为平庸,被人忽视也就不奇怪了。
影像专业天然带有互联网基因,就是链接,这在我以前文章里反复提过的。从获得高质量图像开始,放射科医生必须和技师好好沟通协商,图像质量不过关,后续过程就走不下去。即使拿到符合影像诊断的片子,要想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放射科医生需要跟临床医生、病人好好沟通,了解病人的病史、诊疗情况等,因为不同疾病有相同的影像学表现,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可以是同一种疾病,即所谓的“异病同影”和“同病异影”。可不少放射科医生习惯做幕后英雄,待在写片室,能不与外面打交道就不打交道,露面的机会很少、说话的机会也很少,误解、遗忘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了。
在医学3D打印这个领域就更是如此,如果放射科医生不详细了解临床医生的需求、跟技师甚至物理工程师设定好扫描方案(诊断的图像跟3D建模的图像不完全等同,3D建模要求更精细,有时候需要整合不同扫描方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再跟设计工程师协作,建好符合临床需求的3D模型,那么不可能打印出成品,即便打印出来,那也只是废品。
互联网式的协作,城市、医院的级别不再是制约因素
像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每一个人可以靠细密的社会分工协作展现自己的专长,其他的事可以交给别人去做。在团队里,每个人只需负责自己专业内的事,然后进行成果整合。同样也可以进行团队外合作,建好模型之后,我们不需要自己购买昂贵的3D打印机,直接外包打印就可以了。身边的人开创业公司的越来越多,这不是偶然的结果,根本原因在于大城市的分工协作体系越来越成熟,让原来只有某个方面专长的人,也可以加入创业大军了。
写上面这段话并不是体现我在上海的地域优势,而是给看到这篇文章又想进驻医学3D打印领域的同行们以启发。因为互联网的普及已经把地域、平台的差距越缩越小。不管你在几线城市、也不管你在几级医院,只要你真正想做,一切皆有可能。
放射科医生进驻这个领域的正确姿势应该是:大胆走出去,结合医院的优势学科,跟有兴趣的临床医生组队,瞄准一个3D打印的临床应用,然后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互相信任配合,得到满足条件的影像资料。然后把这些影像资料传给象拥有我们这样实力的研发团队,后续过程交给合作伙伴去做,大家一起合作,跨地域、跨专业完成,无论从科研的角度还是产业化的角度,都有望实现既定目标,实现资源共享,你们说是不是很酷?
来源:wuli的奇异旅程
延伸阅读:
政策干货:3D打印医疗器械产品的标准和质量控制
解析!3D打印技术在植入式医疗器械中的应用
|
上一篇:瑞士RegenHU公司推出5款新型生物3D打印墨水下一篇:加拿大投500万支持微金属3D打印超薄铜部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