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浣熊 于 2018-4-5 00:30 编辑
清明将至,又是孝子贤孙追忆和拜祭先人的日子。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但我们今天来聊点别的。看看3D打印技术如何应用于传统节日。
立体人像骨灰盒
来自日本大阪的3D打印公司Roice Entertainment别出心裁地推出了一种"立体人像骨灰盒"。这个"立体人像骨灰盒"利用先人的生活照,由专家转化成计算机3D模型后,再以3D打印技术制作而成。
以前的骨灰盒都是平平无奇、没有特点的,而现在逝者的骨灰可以放在各种各样外形的骨灰盒中,让生者可以以独特的方式纪念自己所思念的人。这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追求个性化的发展的体现。
但是不管如何,像对其他产业一样,骨灰盒产业也3D打印技术慢慢地渗入了。3D打印还可以用于制作出一些特别的骨灰盒,捕捉逝者过往的生活。
立体骨灰盒以石膏制作,高度有20厘米和30厘米两种规格,售价分别为10万、2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5760、11500万元。
遗体修复
全国首家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遗体修复的工作室在上海市龙华殡仪馆成立。该工作室采用CG(计算机图形)技术对缺损遗体进行三维重建并通过3D打印技术进行输出,对缺损遗体进行局部或整体修复。
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殡仪部负责人介绍:
3D快速成型技术不仅能够实现缺损器官、组织的打印修补,同时,通过强大的计算机模型数据库,能够根据一张2D图像制作出三维人体实物模型。
非正常死亡的遗体,由于创伤造成器官缺损比较常见。在进行修复过程中,复制与器官再造成为整容师必备的一项专业技能。然而,此项技能对于整容师的个人专业水平和实战经验要求非常高,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熟练掌握,从而成为了人才培养和技能发展的瓶颈。目前的3D打印遗体修复技术水平已经能够满足特殊遗体处置的需要。
未来的3D打印人像技术,或将在追思告别会上取代逝者遗像,甚至可以将3D人像移植至公墓的墓碑前。随着3D技术在殡葬行业遗体修复领域中的发展,必将促进该技术在殡葬行业的其他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3D打印血管模型
医学事业的发展需要对人体构造不断进行探索,而医学解剖用尸体却十分紧缺,并且一具尸体的费用也比较大,导致研究成本高昂。血管模型的制造,以真实人体管道为模具,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填充剂,用管道灌注技术进行操作,经强酸或强碱将人体组织腐蚀从而留下管道内的铸型。
而3D打印技术,解决了遗体紧缺的难题。3D打印技术制作的解剖教具不仅可等比例反应人体结构,还可以依比例缩放,能够更好地展现传统意义上的“解剖死角”,可将病理解剖完全呈现给学生与医生,从而对人体构造有更清晰认识,此外还大幅降低了研究成本。
▲中国3D打印文化博物馆收藏的血管模型
3D打印的血管系统是钟世镇院士的研究成果,如今已被中国3D打印文化博物馆收藏。钟世镇院士是中国现代临床解剖学奠基人,是中国数字人和数字医学领域的开拓者。3D打印技术保留住钟院士已建立的精彩临床解剖标本,使“让钟院士的卓越成果全国共享,走向世界”的目标得以实现。
3D打印技术也将更多与传统文化结合,造福中国,造福人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