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讯,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艺术珍品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流传的?清末的湖州人选择将这位乡贤圆熟秀逸的字迹刻入石碑;当代科技考古专家则希望将其永久保存在数字化世界。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数字化团队连日来一直在中国湖笔博物馆和位于赵孟頫故居旧址的赵孟頫艺术馆工作。馆藏20件赵孟頫书法作品碑刻原石和9件拓片,接受了一系列先进设备的全方位测量——那些让一代代人为之倾倒的笔触曾变为石上刻痕,现在又成为了无数的0和1,从而可以被反复还原重建。
湖州市这两家博物馆展陈的赵孟頫书法作品包括《妙严寺记》《胡笳十八拍》《千字文》碑刻和《信札九通》拓片等,据信均为晚清时湖州本地望族所刻。这些作品是赵孟頫书法艺术成就的典型代表。
“如《妙严寺记》,是千古流芳的端庄楷书,湖州儿童书法启蒙必临的字帖。”中国湖笔博物馆馆长陆丽萍说。其纸本原件现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这件碑刻显得殊为珍贵。
岁月流逝,妙严寺记碑愈发漫漶不清,其信息急需抢救保存。浙大文物数字化团队带来高精度激光扫描、基于多图像的三维重建纹理映射、哈苏高清版、基于丝绸扫描设备获取的高保真二维图像采集等多种技术,为妙严寺记碑打造全面的数字化档案。
这两天到赵孟頫艺术馆参观的人们会在展厅里看到颇令人好奇的景象:三架柔光箱之间,一位文物数字化工程师拿着相机不断按动快门,而她的“模特”正是妙严寺记碑的一段。展厅另一边,另一位专家正握着激光扫描臂缓缓扫过另一段石碑的表面,近旁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立即生成了石碑的三维模型。
浙大文物数字化团队工程师汪斌说,把“拍照”和“扫描”这两项工作采集的信息结合起来,就能实现石碑的原真保存。成熟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够建立石碑精细的三维模型,但此时的模型是没有任何纹理和色彩的。因此随后还要利用浙大自主研发的高精度纹理自动映射软件,对三维模型进行高精度的纹理自动映射。
扫描能重建石碑的“形”,而拍照是为了重现书法的“神”——真实地还原每一道刻痕的纹理。数年前,考古学家曾经尝试重建西安碑林一块刻有百余字的古代石碑,靠人工,一位熟练的专家尝试了近2个月,仍无法完美地重现纹理。而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自动化的映射定位和上色,2小时就完成了准确重建。纹理自动映射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文物数字化。
汪斌介绍,纹理自动映射技术的原理,类似拍照的逆过程:计算机能够在妙严寺记碑百余张高清照片、数以亿计的像素中,选中最优的一块,映射回这些像素原本的位置上去。这就解决了重建彩色贴图等过去靠人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利用丰富的现代化技术,记录了赵孟頫书法佳作的传统媒介——石和纸,正被数字化新媒介取代,不变的是艺术和文化的永恒魅力。这批碑刻和拓片的数字化采集重建工作完成后,成果可用于教学科研和传播展示,电子拓片、3D打印的妙严寺记碑等多种多样的衍生品将让更多人领略传世文物的深厚价值。
来源:浙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