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技术预期会在无线技术领域掀起一场变革,大幅提升物联网进程,无论是自动驾驶汽车,还是智能城市或是远程手术,或在线虚拟现实等都可轻松实现网络互联。
5G信号(也被称为第五代蜂窝网络技术)信号传输速度据称比3G和4G快10-20倍。但是,由于对物体敏感性高,5G信号需要大量增加天线的数量。
来自全球的研究人员在5G领域进行攻关,希望能够取得技术突破。那么3D打印技术在5G领域会有着怎么样的应用呢?
3D打印5G天线是一个方向
2020年4月10日,南极熊从外媒获悉,英国的研究人员正在使用3D打印为5G通信系统制造低成本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
使用3D打印制造的这些MIMO天线能够在多个方向上传送光束,无需使用移相器即可提供连续的实时覆盖。 此外,它们可以在28 GHz 5G频段上运行,其宽带宽性能超过4 GHz。
因此,研究人员发现,由于使用了3D打印,这些天线为实现5G和毫米波应用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选择。 此外,3D打印还简化了复杂的设计选择,从而可以改变天线波束的方向,并增加其方向性。
天线的(a)前视图,(b)透视图,图片来自Shaker Alkaraki和Yue Gao
3D打印天线的优势
目前大多数国家/地区正在实施的即将到来的5G标准化。 5G无线技术是对当前技术的重大改进,有望将整体系统容量提高数百倍,并以更高的频谱和能源效率提高整体系统吞吐量,同时将系统延迟降至最低。 5G将在具有以下毫米波(mm-wave)频段的国家/地区引入:24 GHz至29.5 GHz,37 GHz至42.5 GHz,47.2 GHz至48.2 GHz和64至71 GHz。
3D打印成为设计天线的有效制造工艺,并已被用于生产从微波到太赫兹频率的不同频段的各种应用的天线。研究人员解释说:“使用3D打印提供天线解决方案具有许多优势,例如以低成本实现复杂的形状。”
实际上,欧洲航天局(ESA)等公司已经在其PROBA-3太空任务中采用了3D打印天线。该天线是由西班牙工程技术集团SENER和高级航空技术中心(CATEC)3D打印的。
3D打印螺旋天线,图片来自SENER。
此外,来自特拉华大学(UDEL)的研究人员还利用XJet Carmel 1400系统,利用3D打印技术开发新型5G天线;
图片来源:特拉华大学(UDEL)
位于亚利桑那州的雷达和天线制造商Lunewave是一家初创公司,其专有技术完全专注于3D打印透镜天线。该公司在2018年的种子轮融资中筹集了500万美元。
3D打印MIMO天线原型
研究人员称,3D打印天线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3D打印过程本身,然后是金属化过程。研究人员解释说,与低成本的化学镀相比,使用低成本的金属打印技术更为有效,因为这有助于降低3D打印天线的成本,这是首先使用增材制造的主要好处。
MIMO天线系统使用多个天线,这有助于增加系统链路容量。然而,通过传统的制造过程生产MIMO系统需要系统组件的高成本。因此,研究人员建议3D打印MIMO天线,以限制生产天线的费用,同时还使系统效率更高并使天线可操纵。
作者解释说:“我们为5G毫米波基站应用提出了一种创新的低成本MIMO天线。MIMO天线是使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与传统天线相比,它提供了以整体降低的成本交付创新而复杂的天线。所提出的MIMO天线紧凑,低成本,高效,高增益,并且使用新颖的技术而不使用相控阵技术即可提供波束切换能力。”
壁高(𝑤ℎ)对天线辐射方向图的影响,图片来自Shaker Alkaraki和Yue Gao。
为该研究而开发的MIMO天线原型包括2×2系统和4×3 MIMO系统。除了价格合理,效率高外,这些原型还具有通过3D打印实现的光束切换功能。每个MIMO天线都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馈电结构和辐射结构。馈电结构设计成将电磁能耦合到辐射结构的表面,该表面是系统的3D打印部分,由一个被矩形空腔和两个波纹包围的中央槽组成。使用Objet30 3D打印机对辐射结构进行3D打印,然后使用喷射金属(JMT)喷涂金属化工艺将其金属化。这涉及在3D打印的结构上涂一层薄的银,厚度为2.5μm。
4 x 3 MIMO中存在的波束控制机制由天线侧面的3D打印金属化壁组成。取决于壁的高度,金属化的壁有助于将波束转向所需的方向,同时还可以提高天线的增益。这是由于壁高内的增量增加而引起的,而增量又使增益上升到饱和点。最后,作者写道:“最后,对所提出的MIMO天线的性能进行了测量,并发现其可以通过数值模拟工具进行预测。”
论文“mm-Wave Low Cost MIMO Antennas with Beam Switching Capabilities Fabricated Using 3D Printing for 5G Communication Systems”由伦敦玛丽皇后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Shaker Alkaraki和萨里大学通信系统研究所无线通信教授Yue Gao撰写。
编译自:3dprintingindust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