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马克医疗
近日,在2022年结构心脏病年度报告中,西京医院杨剑、刘洋教授团队报告了瓣周漏封堵和3D打印人工智能的2022年度报告,马克医疗的TAVR模型产品,多种结构性心脏病模拟器及应用案例被引用并列入报告中。
瓣周漏(PVL)是瓣膜置换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瓣周漏封堵是有效的治疗方法。PVL患者量有限,技术难度大,但微创介入封堵技术仍将继续;TAVR术后PVL发生率随着技术精进,器械改进,症状性瓣周漏发生率下降;关于PVL封堵技术的大样本长期随访临床研究证据仍然不足,期待未来临床研究证据的补充;由于临床需求量有限,PVL专用封堵器械的丰富和改进仍面临困难;3D打印及数字影像技术将在PVL封堵等复杂结构性心脏病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
3D打印技术已成为结构性心脏病微创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心血管3D打印技术发展有助于结构性心脏病治疗向个体化、精准化、智能化医学模式不断推进心血管3D打印技术将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影像技术深度结合,发展材料科学和计算技术的发展将促进心血管3D打印技术迭代。
专家介绍
杨剑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心血管外科一病区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于德国洪堡大学Charité医学院、德国柏林心脏中心、美国Cleveland Clinic医学中心等国际知名医学中心访问研修。担任美国心脏协会专家会员(FAHA)、 美国心脏病学会专家会员(FACC)、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第九届委员会青年委员、陕西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专家咨询评价委员会专家。获聘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为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担任Eur Heart J, BMJ,AJC等杂志特邀审稿人,《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心脏杂志》、《中国体外循环杂志》、《心血管外科杂志》、《精准医学杂志》编委。临床专长于复杂结构性心脏病的微创及介入治疗,在国内较先开展了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修复、二尖瓣置换以及瓣周漏封堵等创新性技术。主要科研方向为结构性心脏病诊疗新技术以及心肌细胞损伤修复、重构和再生的临床转化研究。在微创心血管器械研发、临床转化及以3D打印为主的多模态影像学评估方面有一定建树。先后在Eur Heart J,JACC等国际期刊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被Circulation,JACC等国际权威杂志引用500次,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基金,经费1000余万元。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Lillehei奖学金“菁英奖”、中国医师协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优秀青年医师“杏林奖”等奖励。授权国家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译著12部。
刘洋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博士后。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微创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专注心血管疾病微创治疗。先后开展经皮微创介入瓣膜病修复及置换术,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介入封堵术,主动脉缩窄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冠状动脉漏介入封堵术等多项心血管疾病微创治疗新技术。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著50余篇,其中SCI论著21篇;主持军队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军队及省部级课题各7项;参加 “十二五”、“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课题13项。获国家专利20项;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2部,参编专著8部。先后获得美国ASAIO青年医师奖,Euro-ELSO青年研究者奖,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杏林奖,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Lillehei 奖学金及厄尔巴肯奖学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