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郝永强教授团队
央视大型纪录片《大国重器》第四季《栋梁之材》带您揭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医学3D打印,这一走在国际医学前沿的创新技术!
“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一个肿瘤,所以每个人的肿瘤,不管从大小、体积、部位都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定制的医疗器械或者个性化医疗器械,只能截肢,所以我们医学3D打印,既能做到雪中送炭,又能做到锦上添花。”
——郝永强教授
“ 我们定制西装的时候,我们测量的是我们身体的外面,肩宽、腰围。那么我们要定做一个假体的时候,那我拍一张X光去量,原理上来讲应该是一回事。这个里面我提到了三个P。首先一点叫Personalize个性化,第二个P我们叫Precision就是精确,再下来一个P叫做Popularise可以普及的。那么就是说,一个Time saving 就是省时间,最后呢Fair price就是价格合理。这个价格老百姓付得起。”
——戴尅戎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上海九院)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就开始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合作,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骨科个性化植入物开发领域,早期应用为制造医疗模型、在模型上进行假体设计、手术规划和在模型上进行假体安装演练等。随着金属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上海九院对金属3D打印植入物直接制造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证实了3D打印钛结构的力学性能、多孔钛结构的骨整合效果,并找到了最适合骨生长的孔隙率。
2014年,上海九院将金属3D打印个性化假体用于骨盆肿瘤切除重建手术,在该疾病临床治疗上实现了从“削足适履”到“量体裁衣”的突破,实现了个性化假体在形态、力学、生物学三方面的适配。在这些病例中,九院采用了三位一体的3D打印应用模式,3D打印技术被用于制造1:1医疗解剖模型、3D打印导板,以及个性化金属假体的直接制造。
此后,上海九院在腕关节、踝关节、胸骨、髋关节、膝关节等复杂骨科手术中又多次应用了3D打印的个性化金属植入物,并向口腔科、眼科、整形科、神经外科等扩大应用。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应用实践,上海九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培养了大量医工交互的人才,形成了“医工合作”个性化治疗团队,成立了接诊中心、医学3D打印创新研究中心、生产与后处理中心。
其中医学3D打印创新研究中心成立于2013年,随后陆续又建立了上海骨科创新器械与个性化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3D打印技术临床转化工程研究中心。重点是围绕医学3D打印技术进行研发和转化,定位是成为一个“医工结合“、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服务的创新医疗器械和技术研发,以及临床转化平台。由于九院十分重视国际前沿技术医学应用与临床转化,在医学3D打印技术、组织工程、干细胞等领域以及这些技术的整合应用方面,一直处于国际先进,部分国际领先的水平。中心在戴尅戎院士和郝永强教授的带领下,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快速实现临床转化为宗旨,秉承数字化、个体化、精准化和网络化的先进医疗理念,已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3D打印医工交叉研发基地、医学应用示范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基地。九院骨科戴尅戎院士、郝永强教授团队利用医学3D打印技术制备的个性化模型、导板和植入体”三位一体”实现了骨肿瘤的精准切除和个性化功能重建,使得该领域的临床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近年来又通过建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3D打印创新研究中心全国联盟、举办系列学习班、利用互联网+3D打印、远程会诊等将该项国际医学前沿技术推广至全国20余省份,造福更多病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郝永强教授生日的当天,他成功实施了世界第一例生物3D打印个性化活性骨修复骨缺损手术。载有患者自体促成骨与成血管等活性生长因子的活性骨被植入缺损部位,慢慢降解并释放出活性生长因子,与缺损区域周围骨组织内的细胞相互作用,能够促进血管和骨的新生。取之于人,用之于人。生物打印的概念在2003年就在世界提出了,是中国人把它率先应用到临床上的。中国已经利用生物3D打印,将医疗推向全新的时代。
据悉,近期教育部颁发了202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获奖成果证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郝永强教授领衔的科技成果“功能适配的骨关节重建技术体系的创建与应用 ”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播出时间:CCTV-2 7月20日 (周四) 晚 19: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