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ometry预测AI 驱动增材制造的未来前景:重新定义制造业格局

3D打印动态
2024
09/06
17:20
分享
评论
本帖最后由 warrior熊 于 2024-9-6 17:22 编辑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技术格局中,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正在创造惊人的机遇。兰迪·阿尔舒勒(Randy Altschuler) 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自创立数字化人工智能驱动的制造公司Xometry以来,他一直引领着这一转变。在最近一次接受VoxelMatters的采访中,兰迪深入探讨了 Xometry 的动机、挑战和前景,阐明了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制造业。

屏幕截图 2024-09-06 171448.png
Xometry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Randy Altschuler

Xometry 的起源

Randy Altschuler 首先分享了创立 Xometry 的灵感。他表达了对制造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的关键作用的着迷。从探索太空到发明先进的医疗设备,再到制造硬件以应对气候变化,制造业仍然不可或缺。他被这个行业的重要性和创新潜力所吸引。

Altschuler 还发现了帮助买家和供应商发展业务的重要机会。Xometry背后的想法是弥补制造市场的空白,利用数字工具和人工智能来优化流程并扩展能力。

屏幕截图 2024-09-06 171553.png

增材制造意识和教育

增材制造 (AM) 面临的最紧迫挑战之一是对其潜力和应用的广泛认识。Altschuler 指出,尽管制造业规模巨大,但了解增材制造的人相对较少,更不用说如何有效利用它了。这种认识的缺乏限制了该行业的发展。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Xometry 和其他行业参与者必须继续进行教育和宣传。提高对增材制造的认识是扩大总潜在市场 (TAM) 和释放行业全部潜力的关键。

屏幕截图 2024-09-06 171708.png
Xometry 推出的即时报价系统

增量但显著的增长

与增材制造末日论调相反,Randy 强调,该行业正在稳步增长。虽然VoxelMatters的预测是增长 10 到 12 或 14 倍,而不是爆炸式增长,但这种渐进式的进步意义重大。该行业的增长速度主要是生理性的,由更广泛的意识和教育决定。

Altschuler 强调了将增材制造教育从高中阶段融入专业工程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将增材制造的优势和设计要求融入早期教育,该行业可以培养出能够有效利用这些技术的新一代工程师。

增材制造的魅力

增材制造的自动化功能使其特别适合回流生产。Randy 讨论了如何以最少的人工干预来运营 3D 打印工厂,从而抵消推动制造业海外化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这种技术优势可以促进本地化生产,增强弹性并减少对远程制造中心的依赖。

Xometry 的战略涉及创建全球本地化制造市场。通过建立 15 个使用当地语言的不同本地化市场,该公司促进了本地和国际制造业的弹性。这种双重方法既满足了现代公司的要求,又适应了各种地区的需求。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优化容量

Xometry 成功的基石是其对机器学习的战略性运用。该技术为买家和供应商提供即时定价,优化两者之间的匹配。人工智能能够提供准确的定价并识别供应商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制造流程两端的效率和满意度。

Xometry 多年来一直在使用机器学习,随着数据和交易的增加,机器学习变得越来越有效。这种持续的学习过程使 Xometry 能够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提供精准的解决方案,无论是处理增材制造中的塑料还是金属。

扩展材料和技术

Randy Altschuler 设想未来增材制造的应用范围将超越目前的限制,尤其是在金属应用领域。通过拓宽材料选择、提高速度和降低成本,增材制造可以从原型设计过渡到全面生产。

展望未来,Randy 认为Xometry 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轨迹,并立志成为制造业卓越的全球品牌。其目标是创建一个生态系统,让世界各地的中小型制造商都能从中获益。

Xometry 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人工智能和增材制造的变革力量。通过战略性地使用技术、致力于教育以及实现生产回流的愿景,Xometry 正将自己定位在正在进行的制造业革命的最前沿。随着意识和能力的不断提升,Xometry旨在重新定义制造业格局,让先进的制造解决方案在全球范围内普及。


上一篇:Stratasys发布Origin Two 3D打印机和Origin Cure后处理系统
下一篇:FIT AG 推出基于埋弧焊的增材制造 (SAAM) 技术,用于实现大幅面金属部件增材制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动3D打印

关注南极熊

通知

联系QQ/微信9:00-16:00

392908259

南极熊3D打印网

致力于推动3D打印产业发展

Copyright © 2024 南极熊 By 3D打印 ( 京ICP备1404241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351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