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齿科到微纳:普利生3D打印技术如何重塑高端制造新生态?

3D打印动态
2025
04/28
08:54
分享
评论
作为中国3D打印领域的领军企业,上海普利生三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利生”)自2005年成立以来,便以“用工业化手段解决个性化问题”为核心理念,深耕齿科数字化领域。通过与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合作开发高性能光固化树脂材料,普利生打造了覆盖70%牙科材料产品线的解决方案,助力隐形正畸、种植导板等齿科应用的批量化生产。其24小时无人值守的“黑灯工厂”可实现年产3600万套定制牙模,成为全球齿科3D打印市场的“双冠王”。

640.webp.jpg

齿科的成功,是普利生迈向微纳时代的阶梯。依托在齿科领域积累的智能制造经验,普利生将目光投向更高精度的微纳3D打印技术。通过牵头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微纳结构增材制造工艺与装备》,普利生攻克了微米级精密制造难题,将3D打印精度推至2微米,并实现打印速度较传统工艺提升百倍以上。

640.webp (1).jpg

普利生微纳3D打印的核心优势

普利生的技术竞争力源于其自主研发的亚像素微扫描技术(SMS),该技术实现了“精度与速度的双重突破”:

无拼接全幅面曝光:传统3D打印需多次拼接曝光,易产生误差,而SMS技术采用面阵曝光方式,一次性完成复杂结构成型,彻底消除拼接误差,效率提升近百倍。

超高速与高精度并行:打印速度可达双光子技术的上万倍,同时精度稳定在2微米。支持树脂、陶瓷(如氧化铝、氧化锆)、金属(如TC4合金和铜)等多种材料,满足不同领域的复杂需求。

全产业链国产化:核心技术及设备完全自主可控,拥有67项国内外专利(含10项国际专利),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达100%。

640.webp (2).jpg

微纳3D打印的产业化应用图谱

普利生的微纳技术已渗透至医疗、消费电子、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领域,形成多元化应用生态:

1. 医疗领域:从“微创”到“精准”的革命

内窥镜端头:突破性实现20毫米深径比薄壁通道构建,在确保80微米超薄壁厚精度的同时,可形成多维交错的复杂内部管网系统。采用氧化铝、氧化锆及光敏树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支持快速研发迭代,可替代传统机加工。   


640.webp (3).jpg

青光眼引流钉:整体尺寸小于400微米,孔径60-80微米,高强度与生物相容性使其成为微创眼科手术的首选植入物。

640.webp (4).jpg

层级血管化器官芯片: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开发的类器官芯片,可模拟人体器官微环境,推动靶向药物研发,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

微波消融管:壁厚100微米,采用陶瓷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高强度、耐击穿。


微信截图_20250428085138.jpg

陶瓷空心微针:针尖仅3微米,支持无痛经皮给药,应用于医美(玻尿酸、胶原蛋白注射)及药物递送(胰岛素、疫苗),避免传统硅基微针的断针风险。

640.webp (6).jpg

2. 消费电子:赋能6G通信与智能硬件

微型显示器件与脑机接口:1平方厘米陶瓷平板上可打印1万个孔径30微米的微孔,为脑机接口电极阵列提供精密载体。

640.webp (7).jpg
△微孔阵列陶瓷基板

微流控芯片:应用于生物检测与医药研发,实现微量液体精准操控,检测效率提升3倍以上。

微信截图_20250428085243.jpg

未来展望:国产技术领航全球

普利生的成功印证了“有限个性化”战略的前瞻性——通过工业化手段解决高精度定制难题,既满足细分市场需求,又实现规模化降本。未来,随着微纳技术在脑机接口、靶向医疗等领域的深度渗透,普利生有望成为全球精密制造的“规则制定者”。

正如普利生董事长侯锋所言:“技术自主可控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唯一通行证。”在这场国产替代的攻坚战中,普利生以微纳技术为剑,正为中国高端制造业开辟一条从跟跑到领跑的突围之路。

640.webp (9).jpg





上一篇:Nature子刊:中佛罗里达大学突破碳3D打印技术,室温下生产碳微纤维和纳米纤维
下一篇:加速精准医疗产业落地,摩方微纳3D打印破解类器官芯片高通量难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动3D打印

关注南极熊

通知

联系QQ/微信9:00-16:00

392908259

南极熊3D打印网

致力于推动3D打印产业发展

Copyright © 2024 南极熊 By 3D打印 ( 京ICP备1404241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351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