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08网上海6月5日电(记者何欣荣)今年以来,3D打印成为股市上最热的概念之一。与传统制造业相比,3D打印俨然是一种“魔幻”技术:只要你拿出创意设计,它就能打印出对应的物体。但是,3D打印在材料上的限制,以及产业化前景的不确定,让这项技术离投资现实仍有不小的距离。
3D打印:30年前起步,一朝走红
近期,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和北京举行的首届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让3D打印获得了高度关注。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提前,早在去年年末,3D打印概念股中航重机(600765,股吧)和南风股份(300004,股吧)就进入上行通道,迄今为止的涨幅分别达到190%和70%。
有别于传统制造中对原材料进行切削等“减材工艺”,3D打印是一种“增材制造”:即以三维模型为基础,以粉末为原料,通过逐层堆积来构造物体。它不需要事先开发模具,也不会浪费材料,并且制造过程比较省时。
比这些技术优点更重要的,是3D打印碰到的发展时机。早在30年前,美国就诞生了3D打印。上世纪90年代,国内的一些高校也开始研究这项技术。与之前的默默无闻相比,3D打印现在可谓是一夜走红。反差背后,有深刻的时代因素。
首先是美国重振制造业。近两年来,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多次强调3D打印的重要性,把其和机器人、人工智能并列为美国制造的关键技术。美国政府还在俄亥俄州的扬斯敦投巨资建设制造业创新研究所,主攻3D打印技术。有统计显示,在全球的3D打印设备和服务市场中,美国占据60%的份额。
其次是中国经济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随着人力、土地等要素成本节节升高,中国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指出,3D打印“所想即所得”的特点,可以大大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帮助中国企业从制造走向创造。
产业化三瓶颈:材料、应用和推广
单从技术层面看,3D打印的表现确实优秀甚至“不可思议”。但在产业化前景上,则有着相当多的不确定性。
首先是打印材料。一般的3D打印材料包括石膏粉、光敏树脂和塑料等,而工业级应用的金属材料仅有钛、不锈钢和金银等寥寥数种,需要进一步扩展。中科院的袁志彬博士指出,对于金属材料而言,如果液化打印则难以成型,如果采用粉末方式,除高温还需高压,技术难度比较大。
其次是应用。3D打印的优势体现在小批次、设计复杂的物件制造上,但制造大型、结构简单和大批量的物件相比传统工艺仍处于劣势。这和普通打印机一样,打印几张纸用打印机很快,但如果要印一批书,到印刷厂做成模板再印,效率比较高、成本也比较低。
此外,卢秉恒指出,3D打印技术本身也有需要提升的地方。如目前的打印精度不能令人满意,如果提高精度,又会限制打印效率。打印材料高温熔化后再冷却,产品强度会不会受影响,目前缺乏相关标准。
最后是推广。与美国已经出现3D Systems和Stratasys两大3D打印机上市公司不同,我国的3D打印技术起源于西安交大、华中科大和清华大学等高校,相关的技术转化集中在校办企业。这些高校系公司偏重于科技研发,商业化推广的能力比较一般。
产业链成熟度不一 下游表现略好
总体而言,在3D打印产业领域,美国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我国处于初级阶段。在A股的上市公司中,没有哪家以3D打印为主业,多通过成立子公司的方式介入这一领域。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中信建投研究员林龙把3D打印企业分为三类:上游的材料企业,如银邦股份(300337,股吧)等。中游的3D打印设备企业,如机器人和大族激光(002008,股吧)等。下游的加工应用企业,如中航重机和南风股份等。
就上游而言,材料一直是我国制造业的软肋,不少3D打印材料需要进口,国产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卢秉恒建议,今后我国应加强对碳化硅等新型打印材料的研究。
中游的3D打印设备领域,美国的两大巨头占据先发优势,且正在大力开拓亚太市场。国内企业中,机器人的3D打印设备已经投放市场并获得数台订单,但公司并没有披露这一业务的具体规划。其他一些企业生产的桌面级打印机(售价数千元),和国外巨头生产的工业级打印机(售价数十万甚至百万元)无法相提并论。
相比中上游,下游的加工应用领域要成熟一些。尤其是在航天军工领域,对3D打印的需求增长非常快。这与航天军工市场所用的零部件比较复杂,且要求快速响应有关。中航重机控股的中航天地激光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华明合作,用3D打印技术生产出了飞机大型钛合金构件,引来各方瞩目。在医疗和日常消费领域,3D打印也有着不小的应用空间。但相关市场需要长时间培养,属于远期的故事。
|
上一篇:3D打印市场前景好 台湾厂商积极抢进下一篇:Bre会卖掉Makerbot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