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3D打印技术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很多用户开始尝试使用3D打印技术来完成自己的工作,但是对于3D打印出来的模型表面质量经常不太满意,其实在很多时候3D打印出的零件还需要进行后期处理,才能算真正的成品。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但是,如今能够将热情投入到后期处理上的人越来越少,而在华曙高科中却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看起来平淡无奇的事,专注于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将热情倾注在3D打印技术研发、工艺、应用、生产中,厚积薄发,铸就了华曙高科的世界级品质。
刘希就是其中的一员。
现年42岁的刘希,是华曙高科一名SLM后处理技师,主要工作就是为金属3D打印工件进行后处理,经过打磨抛光等一系列工序,让它们焕发出别样光彩。今天让我们走近他,看看他是如何将后处理的传统工艺与3D打印新兴技术完美地结合。
20年,锤炼一双巧手
左手拿着金属样件,右手拿着锉刀,身穿工作制服戴着口罩的刘希正全神贯注地打磨一件3D打印金属叶轮。一张几平米的加工台,被大量工具和金属3D打印样件堆满,看似杂乱无章却又井井有条,这便是他每天坚守的岗位。
在采访时,我们看到他在加工时的神态是如此轻松自然,一拿一放行云流水,如果不是因为长时间和这些样件打交道,是不会如此泰然和默契的,何况,他的眼中还透露着亲切与欣赏。刘希说,在不损坏样件的前提下,可以任意选用工具进行样件后处理。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与同事们的商讨,他已经总结出了自己独特的加工技巧,能高效率、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
刘希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十八般武器”,不仅有多种多样的手工处理工具,还有打磨车床、金相试样抛光机等机器。工匠不是一天练成的,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修炼”。在加入华曙高科这个大家庭之前,刘希是一名手板厂的资深技工,有着二十多年炉火纯情的处理技艺,同时工作效率极高。
说到当初的岗位招聘,加工组组长感触颇多:“这个岗位太难招了!很多年轻人来了一看,原来这个工作就是每天坐在这儿切啊磨啊,太无聊了吧!我们都还没来得及谈工资待遇呢,人家头也不回地就走了!”
刘希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沉得下心,踏踏实实地做事。一墙之隔的加工服务中心机器轰鸣,人声鼎沸,可刘希却始终安安静静地俯在桌前,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干着手中的活。
100%,呈现高品质样件
后处理加工需要细心、耐心和对细节的敏锐观察力。在拿到一个样件后,刘希首先观察如何在保证样件尺寸标准的前提下,去掉样件的金属支撑。为了达到高标准,他会翻来覆去仔细查看细节,不允许出现任何纰漏,影响成品品质。正是他这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让华曙高科金属3D打印样件后处理合格率达到了100%,深受客户好评。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凡事都讲究高效率,一切都变得“快餐化”的今天,安安静静的手工技师越来越少了,那些像刘希一样,愿意花时间、用双手去打磨制作一件艺术品的心态更显得弥足珍贵。
0.01,后处理精度精确到“丝”
针对不同结构的样件,刘希有不同的后处理方式。在手工工具无法达到标准精度的时候,他会使用电动工具或抛光机进行打磨抛光。
令人惊奇的是,在机器加工的过程中,他仅靠肉眼就能准确地判断出需要磨掉的厚度,而这个厚度,是用长度单位“丝”来计算的,1丝=0.01毫米,仅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或一张纸厚度的1/10。一位后处理加工技师,需要经过多年的训练,上万次的反复练习,才能最终拿捏出这“磨”的手感和力道。
打磨完毕后,刘希用专业量具游标卡尺测量叶轮样件的外径、内径、长度、宽度、厚度、深度和孔距等,让样件严格达到客户要求的标准。测量单位精确到“丝”。如同一个铁面无私的卫兵,游标卡尺上的指针只认检测数据,如果加工精度达不到标准,绝不会让部件进入下一道工序。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最感染我,最打动我的,还不是刘希的高超技艺,而是他工作的状态,沉稳亲善,从容饱满,充满了满满的生机。他不仅仅是在面对一份赚钱的职业,而是面对一个自己选择的世界,一种自己选择的生活。
华曙高科的工匠精神就是这样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正是因为有许多像刘希一样的华曙人,他们秉着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客户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品质。他们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成就了华曙高科的世界品质,撬动了中国民族工业达到新的高度!
来源: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