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3日,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机械工程实践工作站”开学,来自市西中学等4所中学的73名高中生开始了寒假科技学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尅戎,上海交通大学王成焘教授为同学们讲解了3D打印技术及其应用。在接下来的40个学时课程中,他们将在专家指导下学习这个领域的技术,并自己设计、制作3D作品。
去年底,市教委、市科委通过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资源,启动了“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引导全市高中生报名参加10个学科领域的研究课程,在科技专家的指导下开启创新之旅。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石谦介绍,该院机械工程实践工作站是25个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之一,旨在让学生了解3D打印等先进制造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创新实践。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考大学时填报相关专业,投身科技创新。
△同学们参观上海产研院的3D打印设备
什么是3D打印?王成焘告诉同学们:“它就像是面包房里的糕点师傅给蛋糕裱花,都是一层层叠加的,不会用一大块坯子进行雕刻。3D打印也是如此。”据介绍,以往的铸造、锻造工艺大多是减材制造,即把大块原材料进行切割雕刻,而3D打印是增材制造,一层层雕刻叠加,最终形成一个立体物品。通过这样一个生动浅显的比喻,王成焘一下子让同学们明白了减材制造和增材制造的区别。
从制作汽车模型到航空器械零部件制造,从古代文物复制到房屋建造,3D打印的丰富应用让同学们兴趣高涨。在谈及3D打印的未来时,王成焘说:“3D打印可以说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在这次工业革命中,绝对不会只是一个追随者。目前我国在航空航天的金属3D打印领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3D打印高精度、低成本的特点,使其在医疗上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戴尅戎就是这一领域的探索者。作为骨科医生,他在3D打印技术未兴起时,他只能为患者移植各种人工制造的假体。然而这种人工假体不仅制作时间较长,而且价格昂贵。3D打印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戴尅戎是国内第一位引进金属3D打印的医生,成功为病人量身定做了多个假体、导板,为他们解除了病痛。7年前,一名19岁女孩来到九院,她的左腿由于膝盖长了一个巨大的肿瘤而无法伸直,戴尅戎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了她的左腿模型,仔细研究后发现了结症所在。于是,他又利用3D打印技术为女孩定制了一整根左腿骨和膝盖骨。经历了漫长的恢复期和一次调整手术后,如今,这名女孩已能双腿走路,而且走路姿势基本和正常人一样。说起3D打印技术,戴尅戎笑道:“现在一遇到问题,我就想到能否用3D打印解决,很难想象没有这个技术的时候,我们骨科医生是怎么工作的。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现在学习这个技术也一定会有收获的。”
戴尅戎表示:“我国现在大力扶持创客空间,同学们要争做3D打印领域的创客。”他还解释了“创客”这个词的含义,是指出于兴趣爱好把创意变为现实的人,他们坚持创新、持续实践、乐于分享。简单地说,就是“玩创新的一群人”。青少年想做创客,就要拥有创新思维,成为突破者、创造者,这也正是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成立的一大愿景。
来源:上观新闻
|
上一篇:用三个直径0.9微米的硅土球,3D打印出迄今为止最微小的纳米雕塑下一篇:在世界上第一座3D打印人行桥上站是啥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