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用来治疗心脏动脉狭窄(因血小板聚集形成斑块)的方法通常是气球导管手术。正如上图所示,这种手术会将一只末端与导管相连且外部套有网状支架的气球送入血管,然后通过充气令其膨胀,从而挤掉斑块,同时展开支架,扩张血管。为避免取出造成二次伤害,支架会采用生物降解型材料制作,一段时间后便会被身体吸收。
不过近日,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大学(TU/e)却展示了一种更好的新方法,就是下图中这种新型自扩展支架。据南极熊了解,这种支架同样会采用生物降解型材料,但遇水会自动展开,所以可直接植入血管,不再需要依靠气球。同时,由于制造上会采用3D打印技术,它也能更好地契合不同的血管,让患者感到更舒服。
目前,TU/e的研究者们已经使用一台MakerBot Replicator 2X型3D打印机和热塑性聚酯材料FlexiFil(由Formfutura公司开发)打印出了这种支架的原型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机械与生物降解性能方面的测试。其中,生物降解性能测试是在90℃恒温水中进行的。2周后,支架便出现了更多的孔洞,明显被降解了。
研究者们表示,未来他们会在动物身上继续测试这种支架的降解性能,同时对现有的材料进行调整,令支架至少能在生物环境中存在16周才会被彻底降解。
如果你对这项研究感兴趣,可以点击下面的附件下载相关论文。
自扩展3D打印支架.pdf
(1.2 MB, 下载次数: 411)
|
上一篇:隐式建模技术 让“增材制造”解锁无限潜能下一篇:青海首例3D打印技术修复下颌体缺损手术顺利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