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论坛暨增材制造产业年会主论坛上,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副秘书长李方正先生洞悉中国增材制造产业发展,同时启动《中国增材制造产业年鉴(2024)》发布仪式。
李方正: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刚才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我们增材制造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全球情况,技术情况,产业链整体情况非常全面的介绍。
现在我代表增材制造产业联盟从一个小的切口把我们中国自己的产业发展的情况的缩影我们的一个特点和大家做一个汇报,同时我所汇报的内容是我们《中国增材制造产业年鉴》当中相应的节选,提前把内容给大家透露一下。
先简单和各位领导汇报一下我们增材制造产业联盟近期的重要工作,首先支撑多个国家的部委参与支撑相关的政策制定,做了很多的行业发展的相关的研究,也支持一些地方做了产业发展的一些扶持,同时我们支撑了相关的重大课题研究,另外今年我们召开了4次的装备强国系列活动,调研企业超400家,组织今天第七届年度增材制造年会,组织了一些技术能力大赛,在座很多企业获得了成绩。
出版一系列图书,发布一系列月报,给我们的很多成员单位以及我们的省市级的行业主管部门做了一个报告。
基于这个报告,基于前期工作我们是组织了2023年增材制造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做了一个调研,节选了100家的单位,累计调研了,然后按照代表性比较强,按照基于我们联盟成员单位,作为增材制造为主的主业或者重要的应用场景以及规上企业一个非常严格的标准,我们挑选出66家企业作为我们的调研的企业目录。
其中,66家企业里面我们简单做了一个分析,我们设备制造商占比最大,另外我们调研发现,增材制造服务的水平占比每年都有一个不同的变化,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这个也在说明我们的服务这块不是相对国外来讲,国外服务还是比较普及的,我们的服务领域还是相对比较少的。受到外部环境影响比较大。
另外一个新趋势,虽然我们这些企业做装备、服务、原材料做了简单的划分、区分,实际上我们的企业慢慢开始向综合的供应商转变,融合发展,我们做了服务、设备、设计,呈现非常好的发展上下连贯的趋势。另外我们60多家企业我们的营业收入达到130亿,其中平均的收入把主营业务区分平均收入做了细分,我们增材制造装备的收入现在是2.7个亿,我们相关的服务类的才1个亿,平均产值,说明我们整体增材制造行业在中国来讲还是比较偏小的。
我们通过调研企业,把企业的数据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企业所在地,区位的数据,这个数据也是我们拿增材制造产业联盟400家成员单位的分布,我们做了一个分析,目前产业集聚呈现出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的发展态势,而且我们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北京最多21%,广东次之12.8%,江苏11.4%,上海10.5%,浙江7.2%。我们又把这个为什么有这样一个趋势分析做了一个简单或者产业发展的一个集聚的特点做了简单的分析,北京是我国技术发源地,集聚全国主要核心研发单位、应用单位,包括我们很多的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我们央企的资源,长三角地区因为非常好的区位条件,较强的工业基础和非常开放的市场经济,所以外资、港资和增材制造领域特别青睐于这里,广东是我们的前沿开放阵地,交通优势非常明显,增材制造应用非常高,应用高地。而且是我国增材制造桌面级设备发展最快的区域,也是我们出口的重要一个开放的区域。
简单做了一个分析这几年发展情况,2023年企业总营收是400亿,同比增长是25%,近5年复合增长率27%,刚才有一位领导说全球12%,我们高出全球增速15个百分点,今年调研我们去年调研我们又增加了一个板块,对于我们人才到底是什么情况,有什么特点,我们又重新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比如说我们现在一百多家企业专门从事增材制造的15万人,人均产值86.7万,这个人均产值是我们普通制造业人均产值的两倍,普通制造业人均产值得40万左右,本科以上学历占比差不多50%,另外研发人员占比30%,普通制造业研发人员占比1%-10%几不等,增材制造领域30%,实际上已经是属于制造业中研发人员占比非常高的一个比例了。基本上属于顶级了。
另外我们企业的对人才的需求增速超20%,这个和我们产业发展基本态势一样的,另外我们还把人才的需求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做了一个系统的分析,缺两头,第一头是非常顶级的高级研究人员,这个不仅仅是我们说的机械的,不仅仅是材料的,更多的是现在数智化趋势我们大模型的,智能化的这块急缺的,呼吁大家继续投身到我们数字化的、人工智能增材制造领域,共同推动我们工业的发展。
另外往下沉,应用型人才,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也是非常大的缺口,实际上缺两头。
下一步我们联盟计划组建增材制造青年专家委员会,去做一些相关的赋能工作,现在正在联合北京理工大学和中电科集团,我们要去细分的一些领域去做一些赋能,比如说会做一些人工智能的相关的青年工作者介入,我们可能会有一些工业设计的青年工作者介入,我们共同的去形成一个复合人才服务行业发展。
产业发展还面临一些新情况,昨天我们开了一个座谈会,大家提的比较多的是有了一些标准了,但是标准的周期过长,标准更新不及时以及标准不落地的问题,这个是很多专家、企业都在提的。仍然存在成本过高,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品效率低的问题,刚才也讲了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我们缺少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缺少真正做一些我们的打破信息孤岛的问题,所以极大制约了整个行业的协同创新和协同发展。
所以,基于这些我们后续要做一些工作,比如说标准生态体系建设,从长江开始,要构建人才标准制造联合体,希望大家参加,也开展增材制造区域服务中心的建设,这个是要解决我们区域化和集成化发展的问题,我们也计划打造继续持续打造增材制造示范应用场景的推广,今年我们在北京、华东、西南以及华南,我们明天华南会有一场,明年我们继续做相关的工作。
也在谋划增材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我们打通行业、区域信息堵塞,我们贯通人才标准政策信息的堵点,建设权威的增材制造产业的线上的生态系统。
从这个趋势判断是一样的,增材制造未来发展一定是从十年发展,从配角走向了主角的角色,现代化三分之一行业大类,五分之一行业中类已经开始应用3D打印了,行业小类还是稍微弱一些,我们继续做一些工作,但是我们已经说明了已经是在角色已经慢慢的向主角靠拢了,而不仅仅是一个补充。
所以,增材制造技术从可选一定是到了必选,在航空航天很多零部件里面,尤其是汽车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这么好,汽车零部件研制方面,增材制造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在七八年前到车厂调研已经有车厂在用增材制造FDM工业级做设计应用了,包括动力电池领域,现在应用非常棒,还有定制化,这个是增材制造必选项。
增材制造主流应用已经从我们的千万级走向了十亿级,非常典型的案例一条龙,各个景区里面发现各个景区统一都在这一条龙,这一条龙,价格我还专门做了一个调研,5块钱是便宜的,一般10-30块钱不等,这一条龙超过亿了,所以明天看看蛇年卖的怎么样了,这个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十亿级的应用规模了。
而且我们增材制造市场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增长非常强劲的,我们去年的时候就已经预测联盟预测我们的2027年达到千亿级的市场规模,这个现在仍然坚持这个观点。包括今年的规模刚才陆处致辞中提到了突破五百亿的,是超五百亿的,所以我们今天的增速超25%的。
从大的国家范围来看,全球范围来看,产业规模现在全球第二,而且我们消费级的全球第一,这个是牢不可破的。另外我们的企业怎么支撑我们行业发展呢?我们企业2023年规模以上企业200家,营收超一亿的企业50家,这个是2023年,今年肯定会更多。上市企业2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超52家,还有上百台服务设备的服务中心超10家,装备、材料、服务多种业务于一体的综合型的有强劲实力的供应商超20家。
所以,未来我们支撑我们发展是我们增材制造在民用领域的应用,这个已经是产业发展的源动力。
刚才是和各位领导汇报了我们的增材制造的一个基本的情况。我现在简单的给各位汇报一下《年鉴》的编制情况,今年《增材制造年鉴》是第三本年鉴,我们年鉴两年一期,今年第三期了,《年鉴》汇聚全国增材制造领域的顶流资源,秉承我们权威性、专业性、指导性、学术性为一体,致力于打造增材制造领域不可或缺的信息资源支撑,促进多方技术交流合作和提升品牌的一个重要平台。
前两期基础上本期《年鉴》重新把架构做了调整,力争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数据更加精确,尤其是数据这块,也欢迎各个企业积极参与《年鉴》里面,用市场调研数据把家底摸清楚,更好服务和指导行业发展。
总共我们有7个章节,有101家企业提供了一些非常好的材料,有20余位行业专家提供了我们的一些真知灼见,还有67家科研机构提供了新的研究进展,另外也把4个重大区域的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做了一个归纳。
我们团队花了一年时间做了一个《年鉴》,今年《年鉴》是纯绿色《年鉴》,没有向行业收一分钱,行业忙了一年,整理了一个材料给大家呈现了一份属于行业的权威的第三方的一个真正的展示平台,我们学术委员会李院士、冷院士、李老师等等一些特邀编辑委员会是重要的行业专家,用户专家,我们的一些重要的企业的专家,《年鉴》应该在春节之前会正式的和大家见面,今天我们属于发布,会后我们会把我们的《年鉴》会给我们的成员单位参与编写相关单位我们会给大家邮寄。
再次感谢大家对增材制造产业联盟的支持,感谢对《年鉴》的支持,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