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材制造关键缺陷的无损检测:分辨率、速度与尺寸的优化平衡

3D打印动态
2025
03/11
16:18
分享
评论
增材制造(AM),即3D打印,正在改变现代制造业。然而,随着零件复杂性和功能性需求的增加,如何高效、准确地检测AM零件的内部缺陷和几何精度成为关键挑战。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CT)作为一种非破坏性检测技术,因其高分辨率的三维内部结构信息,在AM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640.jpg
增材制造中关键缺陷的无损检测 来源:[1]

然而,如何平衡XCT检测过程中速度、精度与零件尺寸,一直是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的焦点。

一、XCT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XCT通过旋转样品并采集多个角度的X射线投影图像,利用计算机算法重建出样品的三维内部结构。其核心优势在于非破坏性地检测内部缺陷(如孔隙、裂纹)和几何偏差(如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在AM领域,XCT不仅用于质量控制,还在工艺优化和材料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分辨率、速度与零件尺寸的平衡

1、分辨率与缺陷检测
XCT分辨率的核心在于体素大小,较小的体素能捕捉更精细的细节,但高分辨率扫描会增加处理时间和数据存储需求。信噪比(SNR)也影响缺陷与周围材料的区分能力,较大或较致密的部件(如钛和不锈钢等材料)会降低X射线的穿透力,导致对比度下降。

640-1.jpg
对缺陷进行各种体素/试样尺寸扫描 来源:[1]

缺陷的形状和大小同样影响检测的可靠性。近球形缺陷(如气体滞留孔隙)在各种分辨率下都较易检测,而形状不规则的缺陷(如未熔合孔隙)在低分辨率下更难识别,因为它们的精细特征容易丢失。

2、扫描速度与准确度
XCT用户常面临高分辨率/慢速扫描与低分辨率/快速扫描的选择,每种方式各有优劣:

高分辨率扫描(体素大小通常在3到5微米之间)对检测微小缺陷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航空航天和医疗领域,零件失效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然而,这种扫描耗时较长,不适合大批量零件检测。

中等分辨率扫描(体素大小在6至10微米之间)在缺陷可见度和扫描速度之间提供了平衡,适用于一般工业应用,这些场景下分辨率的适度降低不会显著影响性能。

低分辨率扫描(体素大小超过10微米)适合快速检测大型或高产量组件。虽然能有效识别较大缺陷(如锁孔和气孔),但可能遗漏较小或不规则形状的缺陷,导致对零件完整性的评估过于乐观,增加使用中的故障风险。

640-2.jpg
(a)真实缺陷(b)低分辨率扫描中检测到的相应实体(c)基于边界框的真实缺陷和低分辨率扫描之间的缺陷匹配(d)考虑缺陷之间的区域的多边形化方法 来源:[1]

3、零件尺寸对XCT效率的影响
小型零件可以快速进行高分辨率扫描,而大型零件则面临扫描时间、数据量和X射线衰减的限制。建议采用针对性扫描策略,如感兴趣区域(ROI)扫描或分段XCT分析,以保持准确性而不显著增加扫描时间。此外,混合无损检测(NDT)方法可作为XCT的补充。例如,超声波检测或热成像技术可用于预筛选,使XCT能够专注于需要详细分析的特定区域。

三、衡优化金属增材制造XCT的实用指南
选择合适的XCT参数需根据具体应用和缺陷严重程度:
对于高性能航空航天和医疗部件,建议体素大小控制在1到5微米之间,X射线能量水平在100到180千伏之间;

对于一般工业和工具应用,6至10微米的体素大小可在精度和速度之间取得平衡;

在大批量制造和大型AM组件中,通常需要10微米或更大的体素尺寸,X射线能量水平建议在160至225千伏之间。

640-3.jpg
各种扫描的XCT设置和采集参数示意图 来源:[1]

此外,人工智能(AI)在XCT分析中的应用正逐渐兴起,通过训练模型预测缺失细节,提高低分辨率扫描中的缺陷可见性。

四、案例研究:航空航天AM组件的XCT
在航空航天领域,某关键AISi10Mg部件需要进行严格的缺陷检测。检测团队采用了多管齐下的策略:首先,针对易疲劳区域实施ROI扫描;其次,对关键特征采用中等分辨率扫描,对大块材料则采用较低分辨率扫描;最后,引入AI图像增强技术提升低分辨率区域的缺陷识别能力。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团队在保证合理扫描时间的同时,成功检测出关键缺陷。

640-4.jpg
XCT图像处理、缺陷特征提取流程图 来源:[1]

五、金属增材的XCT未来趋势

XCT技术的进步正在突破现有局限。高速XCT系统的开发旨在缩短扫描时间而不牺牲分辨率。AI辅助的XCT检测逐渐受到关注,机器学习模型显著提升了缺陷检测的准确性。混合无损检测(NDT)方法也日益普及,通过将XCT与激光超声波和红外热成像等技术结合,提供更全面的零件质量评估。

总结而言,优化金属增材制造的XCT需要仔细权衡分辨率、扫描速度和零件尺寸。通过结合使用ROI扫描、分段XCT分析和AI驱动的图像增强技术,技术人员可以在不显著增加扫描时间的情况下提高缺陷检测率。

参考论文:[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5-91608-6



上一篇:蓝色激光定向能量沉积纯Cu-316不锈钢多材料|《JAC》
下一篇:增材制造技术在燃气轮机研制中的应用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动3D打印

关注南极熊

通知

联系QQ/微信9:00-16:00

392908259

南极熊3D打印网

致力于推动3D打印产业发展

Copyright © 2024 南极熊 By 3D打印 ( 京ICP备1404241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351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