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EFL生物3D打印与生物制造
在骨骼损伤修复领域,因创伤、手术、疾病等导致的骨缺损修复面临诸多挑战,传统的自体骨移植存在手术创伤大等局限。骨组织工程为骨缺损修复带来希望,其中血管化骨修复支架因能模拟骨组织结构、促进高效修复而备受关注。3D打印技术凭借独特优势,在构建血管化骨修复支架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目前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难题,如微管网络构建困难、细胞精准分布不易实现、支架孔隙率与机械性能难以平衡以及体内降解速率难以调控等。
来自四川大学的罗泽宇和周宗科教授团队,对3D打印制备血管化骨修复支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团队详细探讨了当前在打印技术、打印墨水、生物活性因子以及支架结构设计等方面的进展,并深入分析了其在多种骨缺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团队提出3D打印的血管化骨修复支架虽前景广阔,但需克服现有挑战,未来应致力于优化打印技术、改进墨水性能、创新支架结构设计。相关工作以“Revolutionizing Bone Regeneration: Vascularized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with Advanced 3D Printing Technology”为题发表在《Aggregate》上。
研究内容
1. 血管化骨修复支架的设计策略:该图展示了血管化骨修复支架的设计策略,涵盖打印技术、墨水、生物活性因子、支架结构等方面。打印技术包括光基和喷嘴基等多种技术,墨水需具备多种特性,生物活性因子影响支架功能,支架结构设计涉及孔隙和管道结构,这些要素相互关联,共同影响支架性能。
图1. 血管化骨修复支架的设计策略。
2. 血管生成 - 成骨耦合机制:图中呈现了正常骨发育和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血管生成 - 成骨耦合机制。正常骨发育经软骨内骨化形成复杂血管网络;骨折愈合分为血肿形成、软骨痂形成、硬骨痂形成和骨重塑四个阶段,各阶段中血管生成与成骨相互作用,共同促进骨修复。
图2. 血管生成 - 成骨耦合机制。
3. 3D打印策略:介绍了多种3D打印技术的系统,如选择性激光烧结、立体光刻、数字光处理、体积打印、熔融沉积建模、挤出打印和熔丝电子书写等。这些技术原理不同,各有优缺点,在构建血管化骨修复支架时发挥着不同作用,为支架的制造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图3. 3D打印策略。
4. 部分打印墨水的化学结构式:展示了藻酸盐、GelMA、丝素蛋白、PCL、PLA、PLGA和聚醚醚酮等打印墨水的化学结构。这些墨水具有不同的特性,在3D打印血管化骨修复支架中,其结构决定了支架的性能,如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降解性等,影响着细胞的生长、黏附和分化。
图4. 部分打印墨水的化学结构式。
5. 血管化骨修复支架的孔结构设计:通过不同实验对比了不同打印技术和不同孔形状、形貌的支架对细胞分化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孔大小、纤维丝直径和孔形貌均会影响细胞行为和支架功能,合理设计孔结构可实现促进成骨和血管生成的双重功能,为支架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图5. 血管化骨修复支架的孔结构设计。
6. 血管化骨修复支架的管结构设计:呈现了多种管结构设计,如不同数量通道的空心纤维构成的支架、细胞负载的空心管结构、仿生哈弗斯管和伏克曼管的支架等。这些管结构可促进营养物质运输和血管生成,模拟天然骨血管结构,有助于提高支架修复骨缺损的效果。
图6. 血管化骨修复支架的管结构设计。
7. 血管化骨修复支架在糖尿病性骨缺损中的应用:展示了血管化骨修复支架在糖尿病性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包括具有光热治疗活性的软硬结合系统、修复支架的设计与制备以及体内修复效果。这些支架通过改善局部微环境,促进血管生成和骨再生,为糖尿病性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图7. 血管化骨修复支架在糖尿病性骨缺损中的应用。
8. 血管化骨修复支架在骨质疏松性骨缺损中的应用:介绍了3D打印的PCL支架和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结合的3D打印大孔钛支架在骨质疏松性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这些支架可调节骨代谢稳态,促进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为骨质疏松性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有效手段。
图8. 血管化骨修复支架在骨质疏松性骨缺损中的应用。
9. 血管化骨修复支架在仿生骨膜中的应用:展示了3D打印仿生血管化骨修复骨膜的设计与制备,以及免疫荧光图像显示的其在促进血管生成和骨生成方面的优势。这种仿生骨膜为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望改善骨修复效果。
图9. 血管化骨修复支架在仿生骨膜中的应用。
10. 血管化骨修复支架在骨肉瘤术后骨缺损中的应用:呈现了3D打印的复合支架在骨肉瘤术后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包括支架的光热治疗肿瘤、促进血管生成和骨再生的功能,以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这些支架为骨肉瘤术后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新的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图10. 血管化骨修复支架在骨肉瘤术后骨缺损中的应用。
结论
本研究综述了3D打印制备血管化骨修复支架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成骨 - 血管生成耦合机制,总结了相关的3D打印技术、打印墨水和生物活性因子。通过选择合适的打印技术和墨水,制备的3D支架可负载生物活性因子,实现血管化骨再生功能,且特殊的结构设计能增强这一功能。与传统骨修复支架相比,血管化骨修复支架修复能力更强,在多种骨缺损相关疾病治疗中表现出色,为骨组织修复提供了新思路。
然而,3D打印血管化骨修复支架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挑战,如微血管网络构建困难、细胞精准分布不易、支架孔隙率与机械性能难以平衡以及体内降解速率难以调控等问题。展望未来,随着打印技术和墨水的不断改进,以及新型支架结构的设计,3D打印血管化骨修复支架有望在骨组织再生领域取得更大突破,推动骨缺损治疗的发展。
文章来源:https://doi.org/10.1002/agt2.7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