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财经报
3D打印,亦称增材制造,是一种数字化制造技术,通过逐层累加材料来构建三维物体。如今,凭借其独特优势,3D打印正广泛渗透于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逐渐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也成了河北雄安新区高端高新技术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增材制造产业为何选择雄安新区,未来发展前景如何?雄安新区布局该产业又投入了哪些“真金白银”?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跟随“2025‘装备强国’系列活动”之高端增材制造“雄安行”的业内人士走入雄安,共同解码增材制造产业在这座“未来之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秘诀。
△2025年“装备强国”系列活动-高端增材制造“雄安行”活动现场 3D打印落户雄安
在雄安新区科创中心新材料展示区,一个一米多长、宽高均为半米多的深紫色镂空的多边形结构在增材制造新材料展台上特别显眼。
“这是一款由钛合金材料打印的钛合金飞机起落架。与传统加工工艺相比,其精度与强度都有了大幅度提升。”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项新技术所转化的产品目前已经在雄安新区科创中心中试基地内批量生产,成为雄安新区的首个百亿级项目。
“创新引领、卓越超越”,踏入雄安重大装备金属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行醒目的大字,旁边竖立着一块金光闪闪的牌子——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新区为我们提供了更优越的创新发展环境,我们入驻不久便已接获3个订单。”研究院项目负责人介绍道。
这家研究院由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华明院士领衔创办,主要从事金属3D打印研究开发,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为何选择来雄安?一年多前,王华明院士首次踏足雄安,参与百所高校雄安行活动,被这里的创新环境和人才政策深深吸引。
一次雄安之行,开启了一段双向奔赴的旅程。当时,王华明院士带领的团队及其创办的北京煜鼎增材制造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正值快速成长阶段,积极寻求更广阔的发展平台。经过深入考察与调研,王华明院士团队毅然决定赴雄安新区创业,而新区亦设立科创基金,旨在撬动更多资金支持,为其注入强大的投资动力。
2024年5月,雄安重大装备金属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于8月启动试生产。9月,其母公司煜鼎增材也顺利完成从北京到雄安的搬迁。2025年1月,煜鼎增材在雄安新区科创中心中试基地的定制园区正式动工建设,预计今年5月投入使用。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副秘书长李方正告诉记者,增材制造产业在雄安新区的落户,与时代赋予的机遇息息相关。
△钛合金等零件专用增材制造装备,来源:煜鼎增材
从战略定位的角度来看,雄安新区肩负着承接疏解非首都功能区的重任,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引擎”的需求尤为迫切。
从产业定位的角度来看,增材制造已成为政策重点支持的领域。
从核心载体的角度来看,北航大型金属构件国家工程实验室的迁入,以及中国星网、航天科工等带动60家上下游企业的入驻,为当地增材制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
“真金白银”支持产业发展
产业的长足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持。据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局长、雄安新区工信科技数据局局长王彦伟介绍,增材制造企业在雄安新区可享受诸多“真金白银”政策支持。
其中,对在雄安新区落地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提供最高3亿元的资助;对新获批建设的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分别给予不超过1亿元的资助。
针对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领域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共性服务需求,提供研发组织、设计服务、场景测试、中试转化等公共服务的创新平台,每个项目给予最高5000万元的资助。
对于年度研发投入额新增100万元以上的创新主体,按不超过新增额的10%给予补助,单个企业最高补助200万元;年度研发投入额达到1亿元以上的,直接给予300万元补助。
对评定为新区、省级、国家级“专精特新”的企业,分别给予20万元、30万元、50万元的累计奖励;对新认定或从北京疏解落户新区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奖励。
对初次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一次性给予40万元补助;对三年期满重新认定通过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给予15万元补助;对初次认定为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补助。
同时,积极支持创新研发机构的建设,并根据不同档次提供最高达5000万元的资助。大力支持大科学装置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布局,每个项目均可获得最高5000万元的资助。鼓励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成果在新区进行产业化应用研究,为此提供最高1000万元的资助。
在科技创新专项方面,鼓励科技型总部积极申报“雄安新区科技创新专项”。对于牵头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的单位,给予不超过实际获得国拨经费40%的奖励,单个项目奖励上限为200万元。对于实际获得100万元以上支持经费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提供不超过实际获得政府性资金40%的奖励,单个项目奖励上限为100万元。
此外,雄安新区建设国家级前沿创新平台、产业孵化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创新平台3类创新平台等科创体系,实施“雄才十六条”等人才政策。
3D打印产业抢占新赛道
在位于雄安新区容东片区的电建智汇城“雄安之翼”智汇实验室,一台巨型3D打印设备与一台智能安装机器人在工程师的指挥下,协同进行建筑构件的打印与组装工作。它们所服务的是正在建设中的“雄安之翼”项目。该建筑主体共5层,东西两侧呈对称结构,内部设有多功能剧场、报告厅以及配套的商业办公区域。
据了解,“雄安之翼”项目是雄安新区首次引入并应用3D打印技术建造的标志性建筑。这座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外观设计,尤其是位于中央塔楼两侧的那对巨大红色双翼,它们仿佛在空中展翅翱翔,赋予了整个建筑一种未来感和科技感。为了实现这一独特的设计,建筑外立面的异形表皮部分采用了经过改性的塑料材料,通过3D打印技术预制出装饰板材。这些板材不仅在视觉上呈现出令人惊叹的效果,还在材料性能上满足了建筑的耐久性和美观性要求。
通过这种创新的建造方法,“雄安之翼”不仅展示了雄安新区在科技应用方面的领先地位,也为未来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雄安之翼”项目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十四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示范项目名单。这一项目的入选标志着其在科技创新和示范应用方面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认可和重视。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雄安新区将在智慧城市建设、绿色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示范作用。
李方正提出建议,雄安新区未来将遵循“战略聚焦、生态聚合、区域协同、场景驱动、开放创新”的实施路径,锁定建筑增材、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关键领域,构建“技术研发—产业转化—场景示范”的全链条生态系统。通过京津冀资源的协同联动与国际技术的深度合作,双向赋能,旨在打造一个数字与绿色深度融合的未来制造创新高地。
在战略定位与核心赛道选择方面,结合新区的功能定位与产业需求,明确重点发展方向,涵盖航空航天、医疗健康、新能源装备、文创产品等领域。
在产业集聚与生态体系构建方面,一方面,探索创建增材制造产业园或专业示范区;另一方面,打造增材制造技术创新平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
在与京津冀其他城市的联动合作方面,一方面,雄安新区与北京高校及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涉及技术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另一方面,与天津、河北其他区域共享产业配套资源,形成互补合作关系。
在场景应用与示范项目方面,一方面,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旅项目等领域率先试点增材制造技术;另一方面,推动增材制造应用示范,提升社会认知和市场需求。
在国际化合作与技术引进方面,一方面,雄安新区与国际领先技术团队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或技术中心;另一方面,借助国际展会平台或论坛峰会,提升雄安在增材制造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李方正告诉记者,抢占新领域新赛道,以增材制造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在雄安新区这片热土上加速孕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