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游正伟教授:3D打印构建仿生血管网络,促进组织再生

3D打印生物医疗
2019
03/18
13:14
分享
评论
近日,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重点国家实验室游正伟教授团队在3D打印和再生医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面向组织再生的3D打印仿生血管网络》(3D printing of biomimetic vasculature for tissue regeneration)为题,发表于材料学领域著名期刊《Materials Horizons》。
WX20190315-111321.png
组织细胞都高度依赖分支化血管系统,为细胞提供良好的物质交换以维持细胞生长的良好环境。而大多数组织工程构建的组织都不具有理想的微血管网络,当中高密度细胞无法得到充分的物质交换且快速形成坏死中心。因此,如何构造出包含仿生天然血管网络的工程组织,并且能在体内外维持长时间的生存是组织再生领域中一大公认的难点与挑战。现有的仿生血管网的构建主要集中在如何构建二维微通道结构,在三维大块结构以及更加微观模拟血管壁渗透性方面研究较少,同时报道的方法一般只适用于特定的材料。

针对上述关键问题,游正伟教授团队发展了基于3D打印技术的新策略,实现了血管网络的仿生构筑。提出了从宏观个性化脉络结构、可灌注通道网络、渗透性管壁三个层次对血管网络进行多级结构仿生的概念。
WX20190315-111333.png
据该工作第一作者东华大学博士生雷东介绍说,该工作是从中国传统手工艺“糖画”中获得灵感,将市售蔗糖作为单一原料,巧妙地利用3D打印机对其加热进行预焦糖化,现场制备具有良好打印性的墨水,然后3D“作画”,实现了糖模板的一锅法3D打印定制。然后通过相分离机制和牺牲模板策略相结合,高效构筑了整体相互连通可灌注的聚合物基血管网络,管壁上具有梯度分布的微孔结构,从而赋予其仿血管壁的渗透性。

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普适性,适用于热塑和热固性等多种材料,同时能够很好地和各种组织工程支架比如海绵状多孔支架、水凝胶、静电纺纳米纤维支架、细菌纤维素等结合制备含有内嵌仿生血管网络的复合支架。
WX20190315-111340.png
可灌注性仿生血管网络
进而游正伟教授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赵强教授和叶晓峰副教授再次合作,证实该仿生血管网络复合支架在体外可维持高浓度细胞存活,体内可以促进血管和组织新生;进一步用于治疗大鼠心肌梗塞,显著改善了心肌局部缺血,有效防止了心肌纤维化。该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能够根据个体需求3D打印定制,未来还可以与药物和干细胞复合,实现药物缓释和干细胞递送,为组织缺损再生修复等提供精准医疗新方案。同时可以构建体外3D组织模型,用于药物筛选。另外在微流控等领域也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游正伟教授团队近年来专注生物弹性体材料及其3D打印的研究,去年的报道以“盐”为核心的“咸墨水”打印,成功实现了热固性材料3D打印[1],并以生物弹性体为代表,实现了组织工程支架[2]和可穿戴摩擦纳米发电机[3]的个性化定制。此次,该团队以“糖”为核心,用“甜墨水”实现了仿生血管网络的构建。果然是“不会做饭的材料学科研者不是好医生啊!” ^_^
WX20190315-111348.png
(课题组合影)
东华大学博士生雷东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东华大学游正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强教授、叶晓峰副教授是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东华大学的莫秀梅教授、何创龙教授、陈仕艳教授、天津大学刘文广教授、上海大学朱波教授是论文的共同作者。该工作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pdf/2019/mh/c9mh00174c

来源:东华大学


上一篇:埃及3D打印公司Mogassam发布牙科专用DLP 3D打印机
下一篇:光固化齿科3D打印方案,闪铸亮相德国科隆国际牙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动3D打印

关注南极熊

通知

联系QQ/微信9:00-16:00

392908259

南极熊3D打印网

致力于推动3D打印产业发展

Copyright © 2024 南极熊 By 3D打印 ( 京ICP备1404241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351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