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蓝网
2023年6月15日,杭州亚运会火种在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大莫角山成功采集。在万众瞩目下,身着典雅白色服饰的采火使者手持采火棒走向玉璧造型的采火装置,通过凹面镜聚光采火,成功点燃亚运火种。
这一刻,青春靓丽的采火使者成为了焦点,她们的服饰也惊艳了全世界。
采火使者身着的这袭白裙正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海燕领衔设计的。采火使者的服饰是体现杭州亚运精神、展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设计理念?有哪些特殊的工艺运用在服饰上?背后经历了什么故事?
近日,我们走进杭州艺创小镇象山艺术公社吴海燕的工作室,一起来揭秘采火使者服饰诞生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从良渚文化中汲取灵感
服饰中带有哪些“东方元素”?
推开吴海燕工作室的门,映入眼帘的是几幅风格迥异的装饰画,一股浓郁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环顾四周,空间宽敞明亮,一排排色彩浓郁的服饰摆放整齐错落有致,很是吸睛。在这里,吴海燕和她的团队设计出了杭州亚运会采火使者的服装。
一副黑框眼镜,一件黑色圆点白T恤,吴海燕的打扮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简约又时尚。
“4月17日,我接到设计任务,当时距离亚运会火种采集仪式已经不足2个月,团队所有人立刻全力以赴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吴海燕回忆道。
作为资深设计师,此前吴海燕就多次承担重大设计任务,带领团队完成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服饰、G20杭州峰会志愿者服饰、杭州亚运和亚残运会颁奖礼仪服装等。这一次,她从容应对紧迫的任务。“一定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吴海燕在采火服饰样衣旁解说
海燕在采火服饰样衣旁解说谈到最初的设计灵感,吴海燕兴奋地说,她提前查阅了历届奥运会和亚运会采火仪式的资料,并在杭州亚组委的精心指导下,整合了亚运风采、文化杭州、城市文明和礼仪精神这四重因素来构思设计。“采火服饰的设计以简洁造型为出发点,巧妙结合良渚五千年文化精髓的文明要素。”
最终,吴海燕团队秉持了既要有美学,也要体现文化的原则:整体色彩以米白色为主,突显出采火现场的神圣感;采用东方传统服饰的形制——交叉叠加的中式门襟;以良渚玉琮图案为原型的腰封装饰,采用3D打印技术呈现良渚文明的高级象征——神人兽面像;项链挂件的造型则以良渚玉璜吉祥展现。
△吴海燕女士原创手绘稿
吴海燕女士原创手绘稿吴海燕认为,采火使者服饰的整体设计是“文化融合科技,并集工艺于一身”,背后是她对东方设计的诠释和对传统文化的致敬。
腰封竟然是3D打印的?
从接到任务开始,吴海燕团队成员就主动放弃了所有节假日,设计过程中更是经历过无数次推倒重来和优中选优,才有了现在好评如潮的版本。
“单单电脑绘图修改就达到上百次,经过无数次测试,前后做了十多个模型,才有了最终服饰在火种采集仪式上的完美呈现。”
吴海燕指了指其中最为亮眼的裙子腰封装饰,这里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巧思?
△神人兽面纹和腰封预期的效果
神人兽面纹和腰封预期的效果“腰封平面图案的灵感来源于良渚古老而神秘的神人兽面纹,要让平面图案具有立体浮雕的艺术效果,只能靠3D打印。” 吴海燕说,团队倾注了大量心血在腰封的创作上。
首先,她们在全国各地寻找不同的材料进行试样,但分别出现了系在腰上太厚没有美感,或太薄容易断,或太硬无法弯曲,或太软竖不起来等问题。为此,设计团队试验打印了数十块腰封,掌握了材料与技术的巧妙融合,才得到最佳版本。
△设计团队将腰封试制的各阶段流线版片录入电脑,数字化管理。
设计团队将腰封试制的各阶段流线版片录入电脑,数字化管理。其次,3D打印出来的腰封颜色偏黄,一时间市面上买不到与服饰相适应的米白色彩的原材料。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团队里一位细心的小伙伴研究材料成分发现其可以用高温沸水来褪黄色,难题迎刃而解。
△吴海燕及其团队在讨论腰封效果
吴海燕及其团队在讨论腰封效果最后,打印一块腰封要耗费6个小时,在这期间,人要守在3D机器旁,这样可以在发生断电等突发状况时及时处理,避免制作的腰封半途作废。“那段时间负责制作腰封的小伙伴精神高度紧张,为了尽快交出30个腰封,多次熬夜盯了整整半个月。”吴海燕感慨地说。
此外,和采火服饰搭配的挂件同样经历了“曲折”的创作过程。吴海燕介绍到,挂件的灵感源于良渚的玉璜,设计玉璜尺寸须锁定人体与服装在V领间的空间大小才能精准造型,在尝试3D打印造型后,设计团队进一步精准确定挂件的形状与结构,并决定采用光泽度和手感更好的玉石材料。
因为通过互联网没有找到相应匹配的成型材料,设计团队便与首饰专业团队合作,在全国的专业市场里寻找,数周后才找到玉石材和精加工的厂家。工厂快马加鞭开始加工玉石,先将玉石材料根据3D打印的模型进行切割成玉璜粗样,然后修正成精准造型,再经过抛光、钻洞等精细化加工,最后与玉管珠子串连成为采火仪式服装的挂件。
“每一样东西看似简单,但团队都花了很长的时间去做。”吴海燕坦言。
△3D打印的玉璜样品效果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在吴海燕看来,杭州深厚的人文山水滋养了她,让她从小对美好的事物特别敏锐。同时,外婆的言传身教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她,从记事起,每年外婆都会把自己珍贵的丝绸服装拿出来护理,这也是吴海燕接触到的最早的中国丝绸,从此她对服装的喜爱一发不可收拾。
不仅如此,吴海燕从小就喜欢画画,除了画在纸和书上,只要她够得着的墙壁几乎都被涂上各种图案。“小时候,我总是沉浸在画画中,以此来表达对世界的认知和天马星空的创想。”吴海燕表示。
1980 年,吴海燕以高分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前浙江美术学院)后,她真正走上了艺术的道路。从设计教育开始,到设计研究、设计服务、直至设计品牌,吴海燕觉得自己乐在其中。
从业近40年来,吴海燕始终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设计的根本,“如果没有掌握中国的传统文化,创意作品就没有你的DNA。”吴海燕强调。最后,吴海燕总结到,“这次采火使者的服饰既能代表火种的神圣,又有地域文化的特色,也有中国服装的形制,这些都让文化‘活’起来,并不断传承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