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正加快建立3D打印行业管理体系,积极推动3D打印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进步,3D打印产业链基本成型,分析认为3D打印处于主题投资阶段,设计材料类、设备类和应用服务类等3D概念股值得布局。
工信部推进3D打印产业发展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近日在北京组织召开增材制造(又称“3D打印”)产业发展座谈会,下一步,部装备工业司将加快建立增材制造行业管理体系,积极推动增材制造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大力推进增材制造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开展示范应用,拓展服务领域,全面推进增材制造产业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院士
会上,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院士介绍了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筹建情况,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介绍了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筹备情况,西安铂力特、杭州先临三维、广州迈普再生医学、北京易速普瑞、西安有色金属研究院等单位代表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业内人士认为,3D打印技术是一种应用广泛,结合力强的技术,尤其适合航空航天、汽车等高端产品关键零部件的制造。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3D打印市场上,航空和军事领域终端用户的占比达到14.4%,成为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他主要终端用户还包括汽车制造、消费品、医疗保健机构等,占比分别为21.2%、18.12%、16.07%。
相比于传统制造工艺,通过3D打印技术生产航空航天所需零部件优势明显。航空航天制造领域大多使用价格昂贵的战略材料,比如钛合金、镍基高温合金等难加工的金属材料。传统制造方法对材料的使用率很低,一般不超过2%-5%,材料的极大浪费意味着机械加工的程序复杂、生产时间周期长、制造成本的增加。
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3D打印支出接近110亿美元。IDC预测,到2019年这一数字将增长至近270亿美元。2014年亚太、美国和西欧市场占全球3D打印支出的59.2%,而到2019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70%。中国将成为3D打印硬件和服务的领先市场。换句话讲,3D打印的市场是有想象空间的。
3D打印应用领域不断拓宽
近期3D打印方面消息频频,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拓宽。3D打印在医疗行业应用的越来越广,不仅被用来辅助外科手术,也被用来制药。据报道,一款由Aprecia PharmaceutiCAls制药公司生产的名为Spritam的治疗癫痫的3D打印药片已经于3月22日正式在美国上市。该药片是采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发的ZipDose层积技术制造的,相比于传统药片在药物成份和药效方面并无变化,但质地更加疏松,在水中溶解速度更快,更容易被人体所吸收,同时因为这个特性十分适宜于儿童药片生产,能较好的适应孩童脾胃,且安全性更高,能够减小儿童因为意外吸入气管造成的危险。目前该公司已经决定将3D打印药物技术应用于更多的药物生产中。
3D打印的癫痫治疗药片Spritam
制造Spritam的3D打印工艺 — ZipDose层积技术示意图
不得不说3D打印技术被应用于药品生产,意味着药品生产的一大进步,也再次刷新了我们的认知底线。自从进入我们的视野以来,3D打印便在不断的给人们以灵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随着技术方面的不断进步,3D打印机的应用对象可以是任何行业,只要这些行业需要模型和原型。但总体来说,3D打印机需求量较大的行业包括政府、航天和国防、医疗设备、高科技、教育以及制造业等方面。
全球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之前预测,2015年全球将售出217350台3D打印机,增幅高达100%。他们还预测,到2018年全世界3D打印机出货量将超过230万台。未来增长速度还有可能更快,甚至12-18个月就可能达到这个目标。
华泰证券(16.78 -4.22%,买入)表示,3D打印技术目前已呈现出内生性成长的潜在动力,未来设备性能提升将与成本下降并行,成为产业公司重要的发展趋势,“尽管现阶段3D打印技术还未能成规模化地使用,但经过国内外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实践应用,在一些领域已经展现出很强的内生成长性。”
布局3D打印概念股
《投资快报》记者注意到,3D打印的炒作热度已持续多年,不过与两三年前板块炒作逻辑不同的是,3D打印产业链经过多年构建已基本成型,技术、材料等创新突破、制造企业与科研院所的产研互动也呈现常态化。
“行业所需要等待的只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一名专注3D打印题材的券商分析师称,技术开源和专利到期为桌面级3D打印机打开了巨大市场容量,非直接制造在工业领域也已应用成熟,未来3D打印发展的趋势,是推动直接制造的工业级领域应用,想象空间极其广阔。
目前,市场上涉足3D打印的上市公司数量相对较少,华融证券对17家相关上市公司进行了梳理,这些公司原有行业分布较广,目前的盈利主要还是以公司原有业务为主,3D打印只是公司结合自身业务进行的创新业务。总体上这些公司涉及了3D打印的原料、设备、工艺、应用、设计、平台等全部产业链,不同公司侧重点不同,目前3D打印业务实现盈利的还比较少。主要通过设立分公司、参股公司、设立3D打印事业部等方式进行,在此过程中引入高校、3D打印专业公司等资源。长期来看,华融证券认为3D打印业务或将成为上市公司重要的业务之一,建议关注的概念股包括银禧科技(12.27 -1.68%,买入)、光韵达(22.80 -2.56%,买入)、金运激光(41.1 停牌,买入)、中航重机(16.31 +1.81%,买入)、大族激光(21.11 -1.49%,买入)、机器人(55.18 -1.04%,买入)、海源机械(16.93 -1.17%,买入)和江南嘉捷(12.10 -1.55%,买入)。
西南证券(8.44 -4.52%,买入)研究报告指出,国内二级市场对于3D打印仍处于主题投资为主的阶段,设计材料类、设备类和应用服务类个股整体受益。未来几年中国3D打印市场仍将保持40%左右的增长速度,到2018年有望突破200亿元。A股中金运激光、光韵达、苏大维格(25.69 停牌,买入)等上市公司,涉及3D打印相关业务。
机构认为,3D打印概念股可关注三投资主线:一是打印材料市场空间大的企业,如银邦股份(6.48 -4.28%,买入)、银禧科技、宝钛股份(16.13 -3.59%,买入)、黄河旋风(16.12 -0.86%,买入);二是配备3D打印高端设备的企业,如华工科技(18.80 -3.14%,买入)、海源机械、大族激光、华中数控(21.60 -3.70%,买入)、南风股份(16.67 -2.23%,买入);三是布局全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如中航重机、光韵达、金运激光。
掘金点
光韵达(300227)
目前,光韵达3D打印事业部已经成为专业的增材制造/3D打印创新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拥有多个行业内领先的3D打印创新应用技术与服务经验,可提供技术咨询、产品数据处理、快速原型制造、小批量制造、终端零部件制造到产品后处理的全链条技术服务,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最优质高效的金属、尼龙3D打印技术服务,帮助客户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据光韵达2015年年报显示,光韵达工业3D打印公司在市场营销及业务拓展等方面均取得良好的进展,工业应用被客户广泛接受和认可中。而在研发和生产水平上,光韵达工业3D打印拥有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及众多成功案例,能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2016年,光韵达工业3D打印通过在汽车、模具、无人机、医疗、文化创意等行业的深入合作与应用,将有望在业绩营收及发展前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尤其是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及侧重,以及3D打印应用市场本身其庞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必将对光韵达工业3D打印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在谈到3D打印的应用现状与发展情况,光韵达3D打印事业部总经理柏松指出,光韵达工业3D打印技术在制造过程中不会受到产品内部结构及复杂形状的约束,实现产品一体化、快速成型。
金运激光(300220)
金运激光目前的主营业务仍然是激光板块业务,对于公司予以厚望的3D打印业务,在3月8日下午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上,金运激光实际控制人、前董事长梁伟表示,公司继续看好3D打印行业,并将为未来行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市场做好准备。
梁伟介绍说,从行业层面讲,国内3D打印发展仍不成熟,技术及运营模式仍需探索,公司已取得了一定成效。据梁伟介绍,目前金运激光在全国各地布局的约70家3D打印体验店“记梦馆”中,已有约50家实现了盈利;云平台方面,意造网去年完成了改版、内容更加丰富;公司整个3D打印板块也已基本实现扭亏。
此前,金运激光预计2015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577.13万元-780.83万元,比上年同期持平。对于业绩变动原因,公司表示,一方面在宏观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下,激光板块业务发展正常,激光在金属加工行业的应用快速增长,冲抵了激光在纺织服装行业的部分下滑。另一方面,公司打造的设计驱动创新应用的3D打印云平台―意造网, 更新实施了第二代迭代版本,用户数及应用案例均有所增长,且扭转了前期亏损状况,盈亏平衡。
金花股份(11.29 -2.67%,买入)(600080)
金花股份3月12日公布了非公开发行预案。公司计划向大股东金花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金花控股”)、员工持股计划发行不超过1.2亿股,发行价8.5元/股,募集资金不超过10.2亿元,用于新工厂搬迁扩建、收购及增资取得常州华森20%股权、认购华森三维4.76%股权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其中,员工持股计划的参与对象包括公司董监高及下属控股或全资子公司符合标准的正式员工,总数不超过80人。
预案显示,金花股份拟投资1000万元,认购常州华森三维打印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常州华森三维”)4.76%股权。常州华森三维主要从事3D打印设备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等,为医生、病人提供骨科数字定制化解决方案。
西南证券认为,华森三维主营3D打印,为个性化医疗提供方案。随着骨科疾病的多样化及复杂化,患者的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3D打印解决方案作为创新的技术手段,在骨科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青睐,若按照骨科器材市场的10%计算,2015年中国的整体潜在市场约16.6亿元。
转自金融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