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合并协议的双方均受到现有投资者的大力支持。NPMCapital计划出资1540万美元(约1.05亿人民币)到Ultimaker,并拥有合并后公司54.4%的股权;而Stratasys将为子公司MakerBot出资4700万美元(约3.19亿人民币),拥有合并后公司45.6%的股权(具体金额在最终文件出具前仍会有所调整)。据悉,目前通过合并收到的6240万美元承诺资金将被用来推动3D打印生态系统创新,并扩大客户范围和应用。
△MakerBot LABS生态系统
合并后的新公司总部将设在荷兰和美国纽约,由MakerBot现任首席执行官Nadav Goshen和Ultimaker现任首席执行官Jürgen von Hollen领导,后者将担任联合首席执行官。Nadav主要负责产品、运营和研发,Jürgen管理新公司的商业部分。本次交易尚需咨询员工代表机构并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并满足其他惯例成交条件。因此尚无确定的成交时间框架,预计将在2022年第二或第三季度完成。
尽管两家棋逢对手的全球知名企业合并的消息听上去有些匪夷所思,但从双方近几年来的发展路径来考虑,这一结果似乎又合情合理:
- 当Stratasys原始专利于2008年到期时,两家公司都是首批入局者之一
- 两家公司都是桌面3D打印行业的最初领导者
- 两家公司都推出了3D模型库:Thingiverse和YouMagine(目前已经不再是Ultimaker的一部分)
- 两家公司都从DIY市场开始,使用开源规则
- 两家公司都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远离开源
- 两家公司都获得了巨额投资(MakerBot被Stratasys以约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Ultimaker从NPM Capital处获得大笔资金)
- 两家公司都将市场从DIY/兴趣领域转向专业3D打印
- 两家公司现在都专注于可用于原型设计和生产的工程材料
- 两家公司都为专业用途提供复杂的材料配置文件库,并积极与材料供应商合作
从这些角度考量,两家公司现在主要面向的市场高度重合:教育、专业领域和工业。或许是因为发展方向一致,资源重复率也相当高(主打欧美市场),而双方实力相差不大,再继续竞争也只能导致内卷升级。从市场角度考虑,近年来这两家公司的产品销售量又都受到了国产消费级3D打印机制造商的冲击(深圳创想三维、深圳纵维立方、闪铸等)。那么打不过就合体似乎成了一种破局的手段,将两家公司的分销量结合在一起很可能会实现1+1大于2的效果:新的3D生态系统的覆盖面将会比两家公司现有市场之和大得多(销售和运营足迹可能要扩大至美洲、欧洲、中东和非洲和亚太地区)。而这也将释放更多销售资源,在各个地区为更多潜在客户服务。不过,从现有的消息看,合并之后的两家公司想做的可能不仅仅是这些。
△2017年-2021年中国3D打印机出口数量
现在,两家公司正齐心协力,更好地应对来自全球桌面长丝挤出领域的数十家竞争对手(尤其是来自中国)的压力,同时还要利用现有的巨大市场扩张潜力。因此,MakerBot和Ultimaker的合体对于其他竞争者来说可能是个坏消息。
然而合并也并非意味着完全没有问题或者冲突。由于两家公司过于相似,南极熊对于合并之后的新公司充满了疑问:
- 是否会独立运营?如果只是按照原本模式经营,并进行一些技术共享,或者开发联合产品。那么,这就算不得合并。但是,如果从行政和其他职能层面上整合,对于这两家公司会发生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 Stratasys是否会技术参与?MakerBot在材料、粘合解决方案和界面设计方面从Stratasys那里继承了技术。这是否仍会保持下去?新实体如何与Stratasys区分开来?
- Thingiverse的未来是什么?由于股东的离去,YouMagine似乎不再属于Ultimaker。Thingiverse是否会填补Ultimaker在YouMagine世界中的空白?如果新实体过于专注于核心业务整合,YouMagine是否会被关闭、合并或分拆或成为其他特定的解决方案?
- 生态系统会合并吗?两家公司都花费了大量资源来建立独立的打印机-材料-软件-合作伙伴-内容生态系统。这些是否会单独走向未来?又或者如何将这些整合到一个更具功能性的产品中,使其比两个原始生态更好?
- 未来的硬件设计路径是什么?虽然两家公司都或多或少提供功能相似的产品,但方式不同。例如,最近3D打印机设计中使用的运动系统就大不相同了,粘合系统也是不同的,甚至长丝直径也不同。未来的产品会接近单一的产品路径吗?2.85毫米长丝系统是否会彻底消失?
对Stratasys意味着什么?
对于MakerBot的母公司Stratasys而言,预计本次交易不会对Stratasys的收入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因为拥有新公司的股份不到50%,在接下来一段时间里Stratasys也不会对新公司进行合并。但合并对Stratasys来说,意义依旧十分重大。因为这项并购直接将它旗下失去优势的Makerbot资产直接转化为一个新的大型桌面熔融沉积建模(FDM)领导者近一半的股份。
△Stratasys
相比Ultimaker,MakerBot从产品和销售角度上似乎是更弱势的一方。尽管MakerBot大力推广的Method X是一款不错的打印机,但并不比UltimakerS5更具优势,而且不针对单独的市场。因此,Makerbot作为消费市场的品牌来说,正在走下坡路。不过,从教育品牌的角度考虑,合并之后MakerBot或许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无软件品牌或以某种方式变得更加前卫。
然而,从市场交易上看,对MakerBot的估值比Ultimaker低3000万美元的交易未免低估了Makerbot的价值。从理论上讲,Stratasys的渠道对Ultimaker来说应该是有价值的。反而是重金收购的MakerBot对于Stratasys的价值并没有很大。
△MakerBot METHOD 3D打印机。图片由MakerBot提供。
在2013年,Stratasys以4.03亿美元收购了Makerbot。但是事后证明,这项交易似乎并不值得,更像是一个防止其他入局者投资其他桌面3D打印公司的权宜之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Stratasys有充足的时间专注于产品线。现在,Makerbot对于Stratasys已经失去了最后的价值。此时通过放弃Makerbot品牌,并入股一家更具影响力(尽管可能最终会扼杀Makerbot品牌价值)的公司,对于Stratasys来说是一项很精明的举措。尽管在这项收购注销案例上Stratasys可能花费了超过好几亿美元,但他们现在也通过这一交易确切地知道了最相似的竞争对手会做什么。对于未来,Stratasys可能还会有进一步动作。
对Ultimaker意味着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这一举措对Ultimaker来说似乎并不明智。作为名列前茅的桌面级3D打印机制造商,在2021年它本可以像其他公司一样进行SPAC上市。并且早在几个月前,它可能已经获得了更多投资,拥有了更多的独立性。如果继续这一策略,它或许能够筹集更多资金,以更快的速度扩张,例如Nexa3D。而合并的方式虽然能够快速收割流量并与其他厂商拉开差距,但最终不能让Ultimaker在整个市场上真正占据主导地位。而且,与体量更大的公司合作对于Ultimaker的发展来说,或许会更好。
△Ultimaker S5 3D打印机
尽管国产3D打印机制造商对于海外市场冲击强烈,Ultimaker的品牌效应在欧美市场依然拥有强大影响力。合并之后新公司的整体软件产品对于海外市场来说能够真正被视为行业领先,而两家公司产品和社区(Cura和Thingiverse)对于消费者来说,依然有着重要的地位。重要的是,经历过两次数据泄露的Thingiverse已经面临了很大的压力,大批创作者离开了社区。现在有了Ultimaker的加盟,Thingiverse很可能满血复活,再次成为用户友好的优秀社区资源。然而,从产品角度而言,合并之后如何不受到Stratasys产品系列的影响并抢占消费级市场对于Ultimaker来说依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Thingiverse网站截图
另外,合并之后的Ultimaker将会变得更加企业化,在社区间的活力程度会有所下降。这对于新兴3D打印资源社区来说,或许是件好事。而Ultimaker旗下的Cura是否依然会保持免费、开放也会成为另一个问题。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自主3D切片软件将不得不成为每个3D打印机制造商的标配。
对整个消费级3D打印市场意味着什么?
目前,Ultimaker的创新步伐已经放缓。旗下的S5发布于2018年。尽管它整合了许多领先的技术,但如果要进一步发展,仍需进入高速状态。相比之下,PrusaResearch在桌面级3D打印领域的地位会在本次合并完成之后有所加强。这家公司现在可以全速前进,制造更多的PrusaXL系统,用生产级3D打印机挑战Stratasys。
另外,合并之后的新公司会面临不同的选择:1.走向高端市场。减少或完全放弃1200美元(约8144元人民币)以下的市场,增加产品附加值。这将为Creality、Anet、Artillery和Flashforge留下很大的利润空间和未来的增长空间。2. 抢占消费市场。如果Ultimaker合并之后能够推出改进后的1000美元(约6800人民币)机型并加大支持力度,那么这家公司或许会加强这一领域的主导地位。
△Ultimaker S5 3D打印ESD保护部件。图片由Ultimaker提供。
对于大型制造商来说,生产入门级系统可能会成为与客户建立信任并购买更昂贵系统的垫脚石。不知本次的并购否会引发更多的大型企业收购桌面级3D打印机制造商。对于这一方向,BCN3D现在可能是下一个收购目标。这家西班牙公司有发展潜力,但没有分销。其他相似的公司还有Formlabs和Markforged,不知道有没有其他大型投资者感兴趣,成为从桌面级到工业领域的全方位领导者。
除此之外,本次的并购很可能还会刺激一些大公司考虑制作自己的更高质量的桌面级系统。如果他们错失了机会,那么也许AON3D、Roboze或miniFactory会在这一期间入局。
总而言之,本次并购协议在整个行业激起了不小的水花,具有很多含义。对于Ultimaker的股东来说可能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对于海外市场来说,这可能意味着开源创新的放缓,但Thingiverse可能会比之前变得更好一些。对于整个充满竞争的赛道而言,这将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制造商们需要以更多的智慧在整个赛场中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但对于Stratasys来说,这确实是一笔非常好的生意。
△在深圳一次消费级3D打印交流会的企业代表,已占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
而对于国内的消费级桌面3D打印机制造商而言,新的机遇或许会在不久之后就会来临。提升技术支持、扩大产品生态将会成为快速上升的关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生产的消费级3D打印机已经占据了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详情请见:
占全球半壁江山,中国消费级3D打印厂商共同发声)。但是,随着入局者的增加,如何打破现有格局、避免内卷也成了许多国内企业的首要课题。南极熊曾在2021年联合了中国消费级3D打印厂商的各位同仁共同发声,致力于将中国的3D打印行业推向更高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