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熊导读:粘结剂喷射 3D 打印技术自诞生以来,便因被视为能大幅提升制造效率、降低成本的未来之星,备受行业关注。然而,现实的产业发展轨迹却未如预期般呈现爆发式增长,曾经在该领域叱咤风云的国外大玩家们,如ExOne 、Desktop Metal、voxeljet等、如今纷纷陷入困境,甚至相继陨落。只有惠普HP粘结剂金属3D打印机,目前不断开拓疆土,在MIM金属注射成型和高频少量手板等领域的制造业厂商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粘结剂喷射3D打印的砂型件,可以用来金属铸造
△粘结剂喷射3D打印出来的金属(铜)零件,需要经过后期脱脂烧结
△粘结剂喷射3D打印出来的陶瓷零件,需要经过后期脱脂烧结
与此同时,国内的粘结剂喷射3D打印厂商却取得长足的发展,在砂型铸造、金属、陶瓷等不同领域,均冒出越来越多的厂商。2025年5月,南极熊获悉,共享智能装备、三帝科技厂商等大厂,最新又将获得数亿元的融资。
国外大鱼吃小鱼,吃完后却又变成了小鱼
ExOne 成立于 2003 年,在开发砂型、陶瓷及金属粘结剂喷射 3D 打印机方面成绩显著,在 2020 年之前堪称粘结剂喷射领域的领导者。但由于未能成功开拓更广泛的市场,于 2021 年被 Desktop Metal 以 5.75 亿美元收购。
Desktop Metal 创立于 2015 年,早期聚焦于粘结剂喷射金属 3D 打印,凭借先进理念获得大量融资,迅速成长为行业独角兽,并在 2020 年于纽交所借壳上市。Desktop Metal 公司一度大规模收购创新型 3D 打印公司,其中就包括 ExOne。但因盲目扩张、技术整合未达预期以及技术成熟度不足等多重因素,最终在 2025 年 4 月 被 Nano Dimension 以 1.79 亿美元收购。
Digital Metal 自 2003 年成立后,在行业内关注度一直不高。2012 年被金属粉末制造商瑞典 Höganäs AB 公司收购,在 2022 年 7 月,Digital Metal被前连续纤维和金属桌面挤出 3D 打印工艺的领导者 Markforged 以 4000 万美元收购。而Markforged 在2025年4月被以色列3D打印公司Nano Dimension 以1.16亿美元收购。
Voxeljet 也是德国一家粘结剂喷射3D打印机厂商,其开发的基于粘结剂喷射 3D 打印技术的砂型及聚合物高速烧结增材制造解决方案,在欧美航空航天、能源和汽车等行业广泛应用,如今也处境艰难。2024年3月份,voxeljet 从纳斯达克退市,12月,voxeljet 发布消息称,公司与 Anzu Partners LLC 达成了收购交易,全部业务以2000万欧元的价格卖给Anzu旗下的基金,其中170万欧元为现金支付。
曾经的国际上这些粘结剂喷射3D打印领域的重要玩家,大多发展的不是太好,基本上以被收购收场。南极熊不得不说,国外这真是大鱼吃小鱼,吃完后却又变成了小鱼。
中国企业从小鱼变大鱼
与此同时,中国的粘结剂喷射 3D 打印厂商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三帝科技、共享智能装备、易制科技、爱司凯、峰华卓立等公司,均取得不错的发展,并且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
三帝科技自旗下隆源成型于 1994 年研制成功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化工业级 3D 打印机起,便持续自主研发创新,形成了包括 SLS 选区激光烧结、SLM 选区激光熔化、3DP 砂型打印、BJ 粘结剂喷射金属 / 陶瓷打印等智能装备及相关材料、工艺体系。三帝科技通过并购铸造厂,打通了 3D 打印工艺和铸造工艺,业务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及军工、汽车、轨道交通等多个行业。
三帝科技推出了一款超大尺寸砂型3D打印机 3DPTEK-J4000,该设备突破传统加工尺寸限制,最大可成型4米的砂型。设备创造性地采用了无砂箱柔性区域成型技术,破除了设备成型尺寸越大、设备价格狂飙的怪象,使得4米的或更大尺寸的设备,与2.5米的设备价格相差无几成为可能。
经济、灵活,以更低的单位成本和更短的交付时间,经济高效地实现超大尺寸的砂型制造,并可根据用户需求按需定制扩展打印平台,满足4米+级的生产需求,帮助用户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
△三帝科技砂型3D打印机 3DPTEK-J4000
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66年,主要从事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及销售,提供铸造、金属、陶瓷等3D打印机及配套装备,为铸造行业提供智能制造服务。拥有美国通用电气、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日本马扎克、中国上海电气、东方电气、哈电集团、中车集团等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顾客50余家。
下属子公司共享智能装备(安徽)有限公司,现有员工700余人,研发人员占比超26%。以聚焦粘结剂喷射3D打印技术为主线,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品牌;2012年开始,公司陆续组建300余人铸造3D打印团队,投资10多亿元,聚焦铸造3D打印产业化应用研究。产业化生产以来,已经铸造3D打印产业化应用国内首创,设备销售超300余台,并且持续推进单机到3D打印产线,到3D打印工厂的产业化应用,已在全国建成20余条生产线,近10座3D打印工厂,推动传统铸造企业转型升级。拥有客户500余家,涉及航空航天、汽车、工程机械、压缩机、机器人、电机、传动、机床、液压、模具等众多领域。
△世界首个万吨级铸造3D打印成形智能示范工厂
背靠制造业大国,中国粘结剂喷射3D打印产业化应用提速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粘结剂喷射3D打印技术的战略价值依然不可小觑。作为少数能实现砂、金属、陶瓷材料大规模、低成本 3D 打印的技术路线,其突破将直接改写制造业的底层逻辑。从手机3C到汽车零件等行业的大批量零部件,这项技术一旦成熟,将释放出千亿级市场空间。
△粘结剂喷射3D打印的SiC陶瓷生坯件,未烧结
技术要通过市场去实现价值。中国的制造大国场景成就了粘接剂喷射3D打印技术的迭代发展,未来可期。如果中国的大鱼能去吃国外的小鱼,收购国外的同行厂商,就可能会变得更大。
△粘结剂喷射3D打印金属高尔夫球头
武汉易制科技创始人蔡道生告诉南极熊,“BJ技术前景广阔毫无疑问,但是我只看好塑料、陶瓷碗和金属,砂型应用体量有限,逻辑就是砂型自动化程度没有传统砂型生产的高。我们粘结剂喷射金属3D打印批量的业务越来越大,我始终相信MBJ在3C领域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且会普及到很多很多行业。国外公司出现状况的原因其实是MBJ技术的复杂度太高,发展成熟的时间相对较长,发展MBJ必须坚持长期主义并大力开展研发,而国外公司在还不完全成熟状态下基于推广市场,出现了实际情况与期望脱节的情况,如果坚持不到技术成熟的那一天,就只有被收购。”
中国企业在这一关键节点获得资本注入,不仅是市场对其发展潜力的认可,更承载着突破技术封锁、实现产业自主可控的时代使命。在国际巨头纷纷折戟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正以 “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的模式,在材料研发、工艺优化、设备智能化等方面持续深耕。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瓶颈的逐步突破,中国有望在粘结剂喷射 3D 打印领域实现 “换道超车”,为全球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中国方案,重塑高端制造的全球竞争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