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打印技术走向太空

3D打印动态
2014
11/26
16:16
分享
评论

QQ截图20141126161425.png
利用拓扑优化技术和增材制造技术的结合,由工业级 3D 打印机制造的最长部件将被送往太空。与传统部件相比,全新部件更加坚固,且重量减轻了一半。

      RUAG Space 借助 Altair ProductDesign 重新设计并优化地球观测卫星的天线支架,并将运用工业增材制造技术(即3D 打印技术)进行生产。此番重新设计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3D 打印技术的设计自由度,制造出刚度与轻质兼具的铝制部件。
QQ截图20141126161432.png
    工程师们采用了Altair HyperWorks® 求解器 OptiStruct®为对天线进行重新设计与优化,确保合理的材料载荷分布。在设计过程中,工程师们运用了solidThinking Evolve®。仅仅经过 4周时间,设计便已定型。随后,部件便进入了3D 打印制造阶段,而无需进行任何设计调整。凭借拓扑优化技术与增材制造技术的完美结合,设计团队在部件的轻质与刚度方面实现了新的飞跃,这是传统的分析制造技术所无法企及的。
    EOS 是德国工业级3D 打印领域的市场领军者,在增材制造方面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知识,此次负责铝制部件的制造工作。在航空航天行业中,“减重”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卫星越轻,发射成本越低。此全新天线支架长约40 厘米,是迄今为止利用粉末床制造方法生产的最长金属部件。为确定新的天线支架能否在太空中使用,目前正在对其进行一系列严格的质量测试,预计测试将在年底结束。
    “我们的目标是为未来的 Sentinel-1 卫星配备由工业级3D 打印机制造的天线支架。”RUAGSpace 首席技术官Michael Pavloff 解释道。他还补充道,3D打印技术的应用绝不会止步于天线支架。“3D打印技术蕴藏着巨大的商机,目前我们正在开发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其他应用。未来,使用3D 打印机制造整个卫星结构将有望成为现实。这意味着,电气线束、反射器、加热管等现在只能单独制造的部件,在未来将能够直接整合为结构元素而作为整体进行制造。”Pavloff最后说道。
    自2003 年起,RUAGSpace 便一直致力于3D 打印技术的研发工作。要制造金属3D 打印品,首先需形成粉末层,然后采用激光烧结技术将其层层堆积在一起,最终制成所需的形状。 QQ截图20141126161439.png
    “应用3D 打印技术是卫星设计史上的重要里程碑,Altair能够为此做出贡献,我们深感荣幸。通过与RUAG Space 和EOS 的精诚合作,我们能够打造出更具创新性的端对端设计和优化流程,进而将增材制造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极致。”Altair执行总监Pietro Cervellera 说道。
文/Altair




上一篇:萌死人不偿命的3D打印艺术雕塑
下一篇:国际机器人大会展示3D打印人形机器人DyRo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动3D打印

关注南极熊

通知

联系QQ/微信9:00-16:00

392908259

南极熊3D打印网

致力于推动3D打印产业发展

Copyright © 2024 南极熊 By 3D打印 ( 京ICP备1404241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351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