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增材制造技术前沿
4D打印技术自2013年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学术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它属于智能构件的增材制造技术,是在材料、机械、力学、信息等学科高度交叉融合基础上产生的颠覆性制造技术。华中科技大学史玉升教授团队在该领域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当属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先驱,本文将展示他们在4D打印概念、研究进展及应用领域的部分见解,文章归属于《4D打印技术专题》。
4D打印研究概况
4D打印技术是3D打印在三维坐标轴基础上增加了“时空轴”,也应当归入增材制造技术的范畴。2013年1月到2019年12月,WebofScience统计了关于4D打印技术的研究论文发表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关于4D打印的论文发表数量逐年增多,论文引用量也在逐年增多;关于4D打印的研究主阵地在美国,中国紧随其后,论文发表数量大约只有美国的一半。而目前研究4D打印的工艺以现有常见的3D打印工艺为主,主要有FDM、SLA、墨水直写、喷墨打印、DLP、SLS以及SLM技术。
Web of Science 关于4D打印研究论文发表的统计数据
尽管在4D打印领域已有比较多的研究,但4D打印的概念与内涵还存在争议:是“3D打印+时间”,还是“3D打印+智能材料”?抑或“3D打印+智能材料/结构”?众说纷纭,尚未达成共识。4D打印是否“只能看、不能用”?应当以什么思路进行研究?现在发展到什么程度?今后又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研究,这些都是4D打印领域的研究者迫切想知道的问题。
4D打印技术内涵不断丰富
4D打印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麻省理工TIBBITS教授在2013年的TED大会上提出,他将一个软质长圆柱体放入水中,该物体自动折成“MIT”的形状,这一形状改变的演示即是4D打印技术的开端,随后掀起了研究4D打印的热潮。4D打印在提出的时候被定义为“3D打印+时间”,即3D打印的构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外界环境的刺激(如热能、磁场、电场、湿度和pH值等)下,能够自驱动地发生形状的改变。由此可见,最初的4D打印概念主要体现在现象演示方面,注重的是构件形状的改变,并且认为4D打印是智能材料的3D打印,关键要在3D打印中应用智能材料。
随着研究的深入,4D打印的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演变和深化。2016年,华中科技大学史玉升教授组织国内的有关专家,在中国武汉召开了第一届4D打印技术学术研讨会,提出4D打印的内涵,即增材制造构件的形状、性能和功能能够在外界预定的刺激下,随时间发生变化。推动了4D打印技术由概念向内涵方向发展,相比于最初的4D打印概念,新提出的内涵表明4D打印构件随外界刺激的变化不仅仅是形状,还包括构件的性能和功能,这使得4D的内涵更丰富,有利于4D打印技术从现象演示逐渐走向实际应用,只有性能和功能发生了变化才满足功能化、智能化的定义,才具备应用价值。
华中科技大学4D打印柔性磁电器件流程示意图
然而,史玉升教授团队发现上述新提出的4D打印内涵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尚未完全揭示4D打印的内涵。为此,他们随后每年举行一次4D打印技术大会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持续交流讨论认为,4D打印不仅是应用智能材料,还可以是非智能材料;也应当包括智能结构,即在构件的特定位置预置应力或者其它信号;4D打印构件的形状、性能和功能不仅是随着时间维度发生变化,应当还能随空间维度发生变化,并且这些变化是可控的。因此,进一步深化的4D打印内涵注重在光、电、磁和热等外部因素的激励诱导下,4D打印构件的形状、性能和功能能够随时空变化而自主调控,从而满足“变形”、“变性”和“变功能”的应用需求,这“三变”中只要实现了其中一个,便认为是实现了4D打印。今后,随着4D打印研究的持续深入,其内涵也必将进一步得到升华。
4D打印技术的应用前景
4D打印技术是在材料、机械、力学、信息等学科的高度交叉融合基础上产生的颠覆性制造技术,是制造复杂智能构件的有效手段。因此,4D打印技术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必将推动高端制造领域的发展。
1. 航空航天领域
4D打印技术不仅可解决航空航天领域部分构件结构复杂、设计自由度低、制造难的问题,而且其“形状、性能和功能可控变化”的特征在智能变体飞行器、柔性变形驱动器、新型热防护技术、航天功能变形件等智能构件的设计制造中将展现出巨大的优势。下面以航空领域的智能变体飞机和航天领域的人造卫星天线为例阐述4D打印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典型应用。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提出的智能变体飞机的概念设计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提出一种未来的智能变体飞机的设计构想。该智能变形飞机的外形可随外界环境而产生自适应变化,能保持整个过程中性能最优,舒适性高同时成本降低。飞机在巡航、起飞、降落和盘旋的时候,可以自动响应环境的变化分别变形至最佳形状,以获得各种状态下最优异的性能。比如,适当改变展长可以使得升阻比提高,从而增大航程和航时;改变弦长可以优化升阻比,提高飞行速度和机动性;改变机翼的弯度可以增强飞机的机动性。这是4D打印在航空领域典型的、极具前景的应用。
形状记忆合金成形的人造卫星天线
4D打印技术还可用于成形折叠式卫星天线。形状记忆合金是一种具有变形回复能力的智能金属材料,常用于4D打印工艺,用来成形结构复杂的智能构件,这种折叠式的卫星天线就是一例典型应用。当卫星在地面尚未发射时,将用形状记忆合金丝4D打印成形的天线在冷却条件下揉成团状,等卫星发射后进入太空,天线受到太阳的辐射而温度升高,即能回复到原来的初始形状。这种4D打印的折叠式可展开天线可具备复杂的空间结构,其性能能够人为定量控制,这是传统制造工艺无法实现的。并且天线可以在发射前以折叠的形式放在卫星舱体内,使得卫星的空间可以得到很好的利用,关键是相对于传统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和天线,折叠式天线还具备体积小、重量轻的优点。
2.汽车领域
在汽车领域,智能自修复材料可以大显身手。汽车凭借智能材料,可以“记住”自身原来的形状,甚至可以在汽车发生事故后实现“自我修复”的功能,还可以改变汽车的外观和颜色。4D打印构件组成的汽车会具有可变的外形,比如可调节的天窗和扰流板,汽车可以根据气流改进其空气动力学结构,提升操纵性能。丰田公司采用TiNi基形状记忆合金成形散热器面罩活门,当发动机的温度低于形状记忆合金的响应温度时,形状记忆合金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则活门关闭;当发动机温度升高至响应温度以上时,弹簧则为伸长状态,从而活门打开,冷空气可以进入发动机室内。
记忆合金温控器
3. 生物医疗领域
生物支架经常用在外科手术中。如血管支架,起到扩充血管的作用。我们希望支架在植入时所占空间较小,处于收缩状态,当植入到指定位置时再撑开以实现扩充血管的功能。支架一般是多孔结构,这些特点使得4D打印技术尤其适用于生物支架的成形。采用光固化成形的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气道支架,从临时形状到永久形状(功能实现)的形变过程仅需要14s。除了生物支架,接骨器也是4D打印技术的重要应用,和生物支架具有相同的形状记忆原理,4D打印形状记忆合金得到多臂环抱型锁式接骨器,形状记忆合金在温度刺激下发生变形,撑开以实现骨骼的固定。
4D打印技术在生物医疗领域的应用
4. 软体机器人领域
软体机器人也是4D打印技术的典型应用之一。软体机器人广泛采用仿生结构设计技术,模仿自然界中的软体动物,由可承受大应变的柔软材料成形,可以在大范围内任意地改变自身形状和尺寸,具有无限多自由度和连续变形能力。4D打印软体机器人不需要复杂的驱动机构,并具有多种功能属性,包括传感、自修复和自组装等功能。哈佛大学在2014年采用高弹性硅胶材料成形的仿海星软体机器人,利用压缩空气提供软体机器人运动的驱动力;利用橡胶材料成形的气动肌肉可通过气泵对肌肉充气促使其发生形变。采用光固化成形的形状记忆光敏树脂,可通过加热至材料的玻璃化温度以上,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高分子由于弹性势能的释放能从临时形状回复至初始形状,从而实现一个抓取的动作,实现了软体机器人的雏形。
结论与展望
4D打印在3D打印的基础上引入了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通过对材料和结构的主动设计,使构件的形状、性能和功能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能实现可控变化,满足变形、变性和变功能的应用需求。3D打印技术要求构件的形状、性能和功能稳定,而4D打印技术要求构件形状、性能和功能可控变化。4D打印这种极具颠覆性的新兴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汽车、生物医疗和软体机器人等领域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由此可知4D打印不只是“能看”,而且要“能用”。对4D打印的深入研究必将推动材料、机械、力学、信息等学科的进步,为智能材料、非智能材料和智能结构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