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高分子循环再利用
随着航空航天、半导体、核能等高精尖领域的迅猛发展,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日益严苛,耐高温、耐腐蚀、高刚性与高强度已成为关键性能指标。作为复杂陶瓷部件制造的核心手段,增材制造(AM)技术正受到研究人员和工业界的高度关注。然而,当前的陶瓷增材制造技术在形状精度、尺寸稳定性及性能调控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变形、开裂和显著的收缩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制约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
一、陶瓷增材制造工艺分类与挑战
根据是否需要后处理,陶瓷增材制造技术可分为间接增材制造和直接增材制造两大类:
(一)陶瓷直接增材制造
陶瓷直接增材制造利用高能量密度激光束直接熔化陶瓷粉末,实现陶瓷零件成型与烧结同步完成。根据送粉形式,可分为铺粉式(SLM)和送粉式(LENS/DED)两种技术路径。
(二)陶瓷间接增材制造
间接增材制造,也称为“多步”成型法,其主要流程包括:
1.生坯制备:利用光固化(SLA、DLP、TPP)、激光烧结(SLS)、粘结剂喷射(Binder Jetting)、材料喷射(NPJ)以及挤出成型(FDM/PEP)等技术,无需模具即可制备陶瓷生坯。
2.高温处理:通过高温脱脂和烧结工艺,实现陶瓷部件的高致密化。
按原料形态分类,间接增材制造可分为浆料、粉末、粒料和丝材等类型。然而,该工艺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变形与收缩:辅助材料(如树脂和聚合物)在打印、脱脂和烧结过程中易引发显著变形,包括固化收缩导致的翘曲和烧结过程中的体积收缩。尽管合理设计支撑结构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变形和坍塌风险,但无法完全消除。
坯体强度不足:打印过程中,粉末扩散和刮刀移动产生的剪切力易导致薄壁或细长结构损坏。
悬垂结构问题:与金属部件制造类似,陶瓷增材制造中的悬垂结构易出现分层、缺陷和翘曲,进而导致部件变形或打印失败。脱脂和烧结工序进一步加剧了变形和开裂风险。
因此,精心设计的支撑结构对于克服陶瓷部件打印和烧结难题、保障部件质量至关重要。
二、陶瓷部件的支撑设计
当前,支撑设计研究主要集中在支撑结构、分布和连接形式等方面。常见的支撑结构包括实心、树状等类型。然而,陶瓷增材制造中,不同的打印和烧结工艺给固体支撑的拆除带来了挑战,单靠树状或晶格支撑有时难以充分承载部件。
基于支撑类型、材料形态、制造工艺以及支撑与组件的相互作用,现有研究成果将支撑方案分为以下几类:
1.接触支撑:提供直接的机械支撑,但可能导致原材料损耗。
2.非接触式支撑:通过优化设计减少支撑与部件的直接接触,降低损耗。
3.无支撑技术:
自支撑结构:通过优化部件结构设计,使其具备自支撑能力。
非结构性支撑:利用原材料(如粉末床、浆料)或外部介质(如磁场)的特性,在无结构支撑下完成打印。
4.组合支撑:结合多种支撑技术,以实现最佳支撑效果。
三、陶瓷3D打印的应用领域
(一)工业领域
陶瓷3D打印在工业制造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尤其在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中,陶瓷材料凭借其卓越的耐高温和耐腐蚀性能,能够从容应对极端工况,为精密零部件的制造提供有力支撑。
(二)医疗领域
医疗行业广泛采用陶瓷3D打印技术。鉴于陶瓷材料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在医学植入物制造方面优势明显,如人工骨骼、牙科修复体等。该技术能够根据患者个体需求,精准定制医疗产品,助力提升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三)艺术与设计领域
艺术创作与设计领域也积极引入陶瓷3D打印技术。艺术家和设计师利用这一技术,能够突破传统工艺限制,充分发挥创意,打造独一无二的陶瓷艺术品和装饰品,为艺术表达和设计创新注入新活力。
(四)半导体领域
陶瓷3D打印在半导体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应用潜力,涵盖精密零部件制造、热管理、绝缘封装、晶圆处理等关键环节。德国Alumina Systems GmbH公司采用Lithoz的LCM技术,为半导体行业生产大型陶瓷组件,并成功制造出世界上最大的3D打印气体分配环。该分配环直径达530毫米,由氧化铝制成,用于半导体晶圆的原子层沉积工艺。
四、相关企业
1.博世先进陶瓷(Bosch Advanced Ceramics):提供定制化陶瓷组件,融合注射成型与3D打印技术,实现复杂陶瓷组件的高效生产。
2.俐陶智(Lithoz):专注于光固化陶瓷3D打印技术,提供设备、浆料和综合解决方案,推动技术升级和应用拓展。
3.广东君璟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陶瓷与金属材料光固化3D打印技术及整体解决方案,涵盖多种陶瓷浆料和3D打印设备。
4.深圳升华三维科技有限公司:其粉末挤出3D打印(PEP)工艺结合3D打印与粉末冶金工艺优势,开发多种自定义“晶格填充结构”模式,提升打印件性能。
5.深圳协同创新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专注于工业级陶瓷光固化浆料配方与工艺开发,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半导体等领域。
6.深圳市奇遇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陶瓷3D打印设备+打印材料+烧结工艺”整体解决方案,推动陶瓷增材制造技术在多领域的应用。
|
上一篇:金属增材制造在阀门产业的应用之路下一篇:卢秉恒院士团队突破铝锂合金增材制造难题,助力航天结构迈向更高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