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熊导读:“3D打印不再只是减材/等材的补充,而将是制造业的主流。”当听到这句话时,我感到了振奋。
2025年3月17日,亚洲规模最大的增材制造行业盛会 TCT Asia 2025 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盛大开幕,在展会上南极熊采访了被业界称为“中国3D打印第一人”——颜永年教授。颜永年教授介绍了3D打印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南极熊在2025 亚洲TCT展会采访颜永年教授
颜永年教授被誉为“中国3D打印之父”。自20世纪80年代起,他便投身于增材制造技术的研究,至今已有近40年的深厚积累。作为中国最早一批探索3D打印技术的科学家之一,颜教授不仅在金属打印、生物材料打印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还推动了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应用。他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健康、汽车制造等多个领域,为国家工业发展和国防科技作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3D打印的独立之路
当被问及3D打印行业的发展前景时,颜永年教授表示:“未来可以突破很多限制。”他认为,3D打印已经突破了传统制造业的局限,能够覆盖从金属到非金属,甚至细胞和生物材料等多样化领域。这一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解决了从物理模型到数学模型再到最终物理产品的全流程问题。
颜教授指出,过去几十年间,3D打印经历了从概念验证到实际应用的关键转变。如今,随着激光控制技术、光束形态优化以及软硬件协同发展的不断进步,3D打印正朝着更高效、更精密的方向迈进。在未来,这项技术将不仅仅局限于生产半成品或模型,而是直接生成可用的成品。颜教授强调:“真正的3D打印应该跳过繁琐的后处理环节,直接输出高精度零件,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颜教授表示,未来的3D打印有望逐渐摆脱对减材制造(如切削加工)和等材制造(如铸造、锻造)的依赖。3D打印的目标是独立完成整个制造流程,而不是作为其他工艺的补充。他解释道,“如果3D打印仍然需要与传统的减材制造结合,那它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我们的方向是实现一步到位的精密化制造,直接输出符合要求的成品。”
应用场景百花齐放:从低空经济到人工器官
颜永年教授特别提到,3D打印正在多个领域展现巨大潜力。例如,在低空经济中,无人机、飞行汽车等新型交通工具对轻量化、复杂结构零部件的需求日益增加。通过3D打印技术,可以快速制造出符合要求的高性能组件,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
在医疗健康领域,3D打印的应用更是令人振奋。颜教授分享了团队在生物材料打印方面的最新成果:“我们可以打印细胞,将其封装起来进行培养,从而实现人工骨、心肌组织等人体器官的部分再生。”他进一步补充道,这种技术还可以用于制造人造肉,如牛肉、猪肉等,“这不再是幻想,而是切实可行的目标。”
△整体焊接成型(哈森制造)
同时,颜教授也提到了钢铁打印的重要性。他指出,传统的钢铁构件多为拼接而成,存在长期使用中的安全隐患。而通过整体焊接或切割的方式,3D打印可以一次性完成复杂形状的制造,确保内部无缝隙,大幅提高产品可靠性,这一点对于异形钢尤为重要。
南极熊点评
3D打印作为一种颠覆性的制造技术,正在重新定义工业制造的极限,不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设计自由度,还显著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航空航天到医疗健康,从汽车制造到低空经济,3D打印的身影无处不在,其影响力将持续扩大。然而,要实现这一技术的全面普及,仍需克服诸多挑战。例如,如何进一步提升打印速度与精度?如何降低材料成本并拓展适用范围?这些问题都需要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共同努力。
|
上一篇:综述:体积3D打印材料和技术的未来之路下一篇:突破疲劳性能瓶颈,100%致密度,90%等轴晶!青岛赛飞推出电子束液相锻造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