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光束振荡实现铝合金激光-电弧混合增材制造的沉积稳定性和成形特性!

3D打印动态
2024
09/24
15:51
分享
评论
来源:焊接科学

2024年8月15日,西南交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cision 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Green Technology》期刊发表最新研究文章“Deposition Stability and Forming Characteristics in Laser-Arc Hybrid 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Aluminum Alloy Through Beam Oscillation”,研究了通过光束振荡实现铝合金激光-电弧混合增材制造(LAHAM)的沉积稳定性和成形特性。

该研究旨在解决铝合金电弧增材制造(WAAM)中存在的沉积稳定性差和成形精度低的问题。通过采用不同光束振荡频率(0-500 Hz)的激光-电弧混合增材制造技术,发现频率为300 Hz的LAHAM能优化WAAM中的液滴转移模式,将液滴从排斥模式转变为喷射模式,并将转移时间从5.2 ms减少至3.9 ms。此外,该技术不仅将沉积薄壁的孔隙率从0.36%减少到小于0.01%,还使平均晶粒尺寸减少了20%。这些改进提高了成形精度37%,减少了显微硬度波动61%,并增加了伸长率54%。

实验方法
实验中使用的填充材料是直径为1.6 mm的ER4047铝合金焊丝,主要成分为铝和硅,该合金以其良好的流动性、低热膨胀系数以及较高的抗腐蚀和抗热裂性而被广泛应用。基材为厚度10 mm的6082铝合金板,尺寸为450×150 mm²,选用该基材的原因在于其与填充材料的成分相近。

在沉积前,基材表面首先进行磨削和清洁,以去除氧化膜和杂质,随后用酒精进行二次清洁。保护气体为纯氩气,流量控制在30-40 L/min之间。实验装置包括一台最大输出功率为10 kW的Trumpf Laser TruDisk 10002激光器、Fronius Transpuls Synergic 4000电弧焊机、ABB IRB2600六轴机器人及IPG D50振荡扫描头。光束振荡由振荡头控制,机器人驱动扫描器进行直线运动。激光波长为1030 nm,焦点直径约为533 μm。

在激光-电弧混合增材制造中,电弧焊机处于脉冲模式,电弧电流为121 A,电弧电压为17 V,沉积速度为0.6 m/min。填充焊丝的送丝速度为4.0 m/min,振荡模式为逆时针圆形振荡,振荡频率从0到500 Hz不等。为了避免局部热积累对成形质量的影响,每层沉积完成后,等待上一层冷却至室温后再继续沉积。高频激光振荡的引入使得沉积过程中的液滴转移行为得到优化,有效降低了液滴对熔池的冲击,并形成了高速旋转的涡流,以捕获液滴。

高精度相机用于记录沉积过程中的液滴转移和熔池动态,摄像速率为3600 fps,分辨率为1024×1024像素。沉积完成后,使用数字相机记录沉积薄壁的宏观形貌,显微结构的样品则通过电线切割机加工制备。样品随后进行水磨和机械抛光,并使用Keller试剂进行显微观察。通过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分析微观结构及材料的成分分布。

640.jpg
图1. WAAM和OLAHAM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640-1.jpg
图2. 高速摄像机观察过程中捕获的图像及示意图。

640-2.jpg
图3. 不同工艺条件下沉积薄壁的机械性能测试示意图。

640-3.jpg
图4. WAAM、LAHAM及不同频率OLAHAM沉积薄壁的宏观形貌图。

640-4.jpg
图5. X射线NDT检测结果图。

640-5.jpg
图6. 不同工艺条件下沉积薄壁的横截面形貌图。

640-6.jpg
图7. WAAM沉积过程中的高频视频帧图像。

640-7.jpg
图8. LAHAM沉积过程中的高频视频帧图像。

640-8.jpg
图9. 300 Hz OLAHAM沉积过程中的高频视频帧图像。

640-9.jpg
图10. OLAHAM典型沉积微观结构的光学显微镜(OM)图像。

640-10.jpg
图11. 不同工艺条件下的光学显微结构图像对比。

640-11.jpg
图12. 不同工艺条件下的SEM和EDS分析结果。

论文总结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引入光束振荡的OLAHAM工艺有效提高了铝合金增材制造的沉积稳定性和成形精度。特别是在振荡频率为300 Hz时,液滴转移时间减少了25%,从而显著改善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机械性能。实验表明,光束振荡能够优化液滴从排斥模式转变为喷射模式,并形成一个高速旋转的涡流,减小液滴冲击对熔池的干扰,进一步提升沉积稳定性。此外,该工艺还能减少沉积材料的孔隙率,并改善晶粒结构的均匀性,使平均晶粒尺寸减少了20%。这使得沉积薄壁的显微硬度波动降低了61%,伸长率提高了54%,同时加工余量也大幅减少,成形精度提高了37%。

该研究的未来工作将集中于进一步优化材料成分,特别是通过同步送丝送粉技术,以提高增材制造构件的综合性能。研究团队预计,这一技术的应用将为大尺寸铝合金构件的高效、高质量增材制造提供技术支持,特别是在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论文地址
https://doi.org/10.1007/s40684-024-00659-z


上一篇:金属增材制造的最新进展综述:里程碑、趋势、挑战和前景
下一篇:Adare与Laxxon达成合作,推动3D打印口服剂型的创新与商业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动3D打印

关注南极熊

通知

联系QQ/微信9:00-16:00

392908259

南极熊3D打印网

致力于推动3D打印产业发展

Copyright © 2024 南极熊 By 3D打印 ( 京ICP备1404241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351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